8月12日,平顶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师生代表走进位于宝丰县张八桥镇的中汝廷怀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中汝廷怀窑),开展以“非遗传承与教育赋能”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沉浸式体验千年汝瓷的魅力,探寻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之道。
“大家注意看这月白釉的流动感,釉层厚度差之毫厘,就会失去'雨过天青'的韵味。”活动现场,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吸引了师生们的目光。当得知大师团队耗时多年才成功复刻出类玉似冰的宋代汝瓷釉色时,带队教师袁泉深有感触:“这何尝不是一堂生动的教育哲学课——真正的传承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深耕。”
在窑炉前,学生李心愿在工匠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拉坯工序的艰辛。反复调整十余次后,她捧着自己略显歪斜的素坯感慨道:“以前只在课本里看到过‘薄胎厚釉’四个字,今天才懂得这背后是千百次失败积累的经验。非遗传承本质上是一种身体认知的传递。”
随后,走进汝瓷工艺品展厅内,琳琅满目的活态瓷艺术品引发了师生的驻足与热议。面对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结晶,学生张露露联想到自己的专业:“活态瓷的创新实践,正是跨学科教育的绝佳案例。这种‘活性转化’的思维完全可以迁移到我们的课堂设计之中。”
最后,在观摩结束后的座谈会上,师生们围绕非遗教育的新可能展开热烈讨论。学生们提出了构建“陶瓷美学校本课程”的设想:将汝瓷的天青釉关联色彩科学、开片纹路延伸至数学分形、器型演变暗含历史变迁……
“李廷怀大师构建的‘研发—专利—理论’体系,恰似教育创新的三维模型。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了传统工艺的活化,更发现了可迁移到教育实践的方法论——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用现代思维重构表达方式。”袁泉总结道。一席话,说得学生们频频点头。
离开发烫的窑炉时,晚霞为天青釉面镀上了一层柔光。平顶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此行收获的不仅是丰富的影像素材,更在心底埋下了教育传承的种子。当现代师范教育与千年不熄的窑火相遇,淬炼出的必将是文化自信的璀璨结晶。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