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故河涧太守郭君墓志》
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第三展厅,一方青石墓志静置于柔和的灯光下。这方记录墓主人家世生平墓志原本平平无奇,却因其铭文中的一句话指向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北魏永宁寺塔,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魏故河涧太守郭君墓志》2001年出土于纱厂西路的一座北魏墓,全文252字,志文记录了墓主人郭定兴的家世生平。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是关于其弟郭安兴的寥寥数语——“弟强弩将军,永宁、景明都将,名安兴。智出天然,妙感灵授。所为经建,世莫能传”。
曾对这方墓志开展深入研究的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严辉告诉记者,“永宁、景明都将”一语中的永宁、景明指的是北魏洛阳城中的永宁寺、景明寺。“都将”是北魏设置的官职名,其职掌的事务分为领兵、镇戍、营作三类。
“‘都将’一词用在永宁寺、景明寺之后,说明此处的‘都将’职掌营作事务。”严辉说,志文中“所为经建,世莫能传”等关于郭安兴建筑才华的描述,可以佐证这一观点。因此,“永宁、景明都将”指的是负责建造永宁寺、景明寺的官吏。
严辉介绍,郭安兴是北魏时代的伟大建筑师,但文献记载却很少,仅见于《魏书·术艺列传》和《北史·艺术列传》。《魏书》中仅简略提到“洛中制永宁寺九层佛图,安兴为匠”,将其定位为“匠”,具体职责语焉不详。而这方墓志以“都将”之名,证实了郭安兴正是永宁寺与景明寺两大皇家寺院工程的主持者、建造者。
永宁寺出土泥塑佛像残件
永宁寺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是北魏最高统治者在都城洛阳建设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寺院建成后,吸引了众多中外高僧、皇族居士云集于此,译经传法,礼佛朝拜,使永宁寺成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地。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中部偏北的佛殿形如皇宫太极殿,寺内有僧房一千余间;寺院四周建有围墙,墙上施短椽覆之以瓦,状似宫墙;寺院东西南北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去地20丈,形似皇宫的端门。寺内外遍植树木花草,环以绿水,营造出庄严恢宏的佛国胜境。
永宁寺最负盛名的当数寺院中部的木构佛塔。《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中有九层佛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关于永宁寺塔的高度,史料有不同的记载,当代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严辉认为,根据塔基规模等因素判断,《水经注·谷水》所记高49丈(约合今120米至130米)的说法可信度更高。“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建造如此巨大体量和如此高度的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是一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建筑师正是郭安兴。”严辉说。
永宁寺塔复原模型
对于木质结构的建筑来说,火是最大的威胁。在建造过程中,郭安兴将防火作为重中之重进行设计。史料记载,他当时采用了“土木合筑”的建造方法,即在木结构中放置潮湿的土坯。设计初衷是:烧香祈福时产生的热量能使土坯干燥坚硬,既增强塔体稳固性,理论上也能起到一定的防火隔离作用。
然而,现实却异常残酷。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雷电击中永宁寺塔引发大火,火从第八层佛塔突起,火势十分凶猛,大量官兵施救也无能为力,大火燃烧三个月不灭。这座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建筑奇观化为灰烬,仅存基址。
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汉魏洛阳城遗址进行了持续考古发掘,确定了永宁寺的位置,揭示了寺院院门、中心塔基和后殿建筑基址等众多建筑遗迹,获取了永宁寺的规模、形制及木塔基础建造结构等重要信息。遗址还出土的大量泥塑佛像残,堪称中国雕塑史上难得的艺术珍品。
如今,博物馆特将这方墓志与永宁寺遗址出土的精美泥塑佛像残件、永宁寺塔复原模型等并置展出,共同构成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观众得以窥见永宁寺的壮丽往昔,并铭记那位在史籍中一度模糊的伟大建筑师——郭安兴。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