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交流合作会开到了“村”里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交流合作会开到了“村”里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7/25 8:39:33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点击次数:

      大河之滨,文明互鉴。7月24日,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交流合作会”在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媒体智库代表相聚在黄河岸边大河村遗址,以“文明互鉴:构建文化交流的跨时空共同体”为主题,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交流合作会”由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郑州市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办。交流合作会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琴主持。

 

      人类文明从来都是在交流中发展,在互鉴中进步。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从小麦大麦传入中国到粟黍农业传入西亚,从青铜技术的传入到二里头青铜礼器辐射中国,从佛教艺术的东渐到造纸术的西传,每一次文明的相遇都催生了新的文化创造。
      “回望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交流合作,正是对这一伟大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表示,上合组织成员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河南与部分上合组织成员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已结出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充分表明,只有通过开放包容的跨国合作,才能完整揭示文明交流的历史图景。

 

      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心主任唐炜以《担当文化遗产国际责任,推动地中海文明考古合作》为主题,介绍了在突尼斯进行联合考古取得的成果。为了持续推动中突两国考古合作,在对突尼斯多处重要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后,双方初步选定迦太基布匿港口遗址为新的合作地点。该遗址的联合考古工作将对中华文明与迦太基文明、古罗马文明的对比研究、交流互鉴提供重要资料。

 

      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历史与民族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安曼巴耶娃发言的题目是《丝绸之路: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遗产中的佛教与基督教遗迹》,通过考古发现揭示丝路古道上的宗教共生密码。乌兹别克斯坦著名学者,费尔干纳大学历史学院穆塔利弗·哈萨诺夫教授带来的考古研究成果,破解费尔干纳盆地与康居古国的千年渊源。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教授在演讲中提出了“东方视角下的丝绸之路考古”。王教授认为中国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刚刚起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既要对东西方历史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又要坚持长期的田野考古工作,争取获得一批新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通过东方视角下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针对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开展学术攻关,填补一些重要的学术空白,改变一些过去的学术结论,重新书写丝绸之路的真实历史,发出丝绸之路考古的中国声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梁法伟副院长从时空轴线下河南大河文明基因图谱、全球文明镜像中河南与世界文明交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弘扬的河南样本、世界文明互鉴与交流合作的河南担当四个方面介绍了大河文明传承与弘扬的河南实践样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说,参加论坛的中外专家介绍了考古新发现、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可以感觉到,不同的文明、文化,各具特色,我们要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新时期以来我国不少考古研究机构、高校开展了国际考古交流项目,成效明显。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性交流,合作共赢。

       与会的嘉宾还参观了新开放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图片由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提供)

(作者:张体义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