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旨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让农民共享乡村旅游发展的红利。从康台村自力更生的精彩蝶变,到硒麦小镇的农旅融合实践,叶县探索出了一条“以文化塑形、以产业强基、以生态筑底”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2024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22亿元。
康台村蝶变:从“污水沟”到“网红打卡地”
7月19日,叶县田庄乡康台村的乡村振兴展示馆内,“爱心茶馆”前人头攒动。前来观光的游客举着印有“一杯爱心茶、一份慈善捐”的纸杯感叹:“1元钱就能买杯果茶,既解渴又能助力乡村振兴!”这座由老瓦房改造的展馆里,LED屏正循环播放着村庄的“逆袭”故事。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康台村党支部书记康跃民感慨道。起初,村里只是埋头整治人居环境——清沟渠、治污水、修绿化,没想到一举成为全市和美乡村现场会示范点,慕名来村里观光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
生态修复工程不仅让康台村的臭水沟重生,还催生了60亩中药材基地。依托优质水质,村民种植白术、丹参,亩均收益8000元,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生态红利看得见,村民干劲更足了。
游客来了,如何让“流量”变“留量”?田庄乡党委书记兰丰蕊带着村“两委”班子,没请专业团队,而是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找起了灵感,村里出钱出力自己干,因地制宜打造出了本村特色景观:帐篷露营基地、儿童乐园、老家市集次第落成,乡村振兴展示馆更成了农文旅融合的“会客厅”。如今,这里不仅是休闲旅游区,更带动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产业蓬勃发展,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这个曾经的传统作物种植村,如今靠着“生态+文旅”组合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百万元。青砖黛瓦的生态景观带取代了残垣断壁,连村民都笑称:“咱这儿成了‘梦里老家’!”
硒麦小镇:高标准农田里的“诗与远方”
与此同时,在距康台村不远的仙台镇硒麦小镇,游客正品着麦香茶点感慨:“离家近、风景好,看着一望无际的田野身心都放松了,真是宝藏打卡地!”这里依托3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以仙台镇的西马庄村、大李庄村、吴哲庄村、西董庄村为核心进行打造,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旅游元素巧妙结合,开发出亲子农园、耕读书屋、麦田民宿等特色景观。
“我们让‘村中有田、田中有村’,游客不仅能赏四季田野风光,还能下地体验农趣。”仙台镇党委书记李帆介绍。
不同于康台村的自主设计,硒麦小镇请来专业设计团队,用“运营前置+需求定制”讲好故事,深挖各村特色,在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土地上精雕细琢:西马庄村的乡村记忆馆、农耕长廊与粮蔬示范园相得益彰;大李庄村引澧河水入村,打造麦田艺术馆、特产馆;吴哲庄村乡村大食堂、孝贤共享菜园传递浓浓温情……沉浸式农业教育中心里,种子生长的动漫引人入胜,百谷产品馆陈列着乡土精华,游客直呼“涨知识”。
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三链融合”
康台村和硒麦小镇,正是叶县和美乡村建设的缩影。近年来,该县以“1号公路”为纽带,串联南部山区4个乡镇:辛店镇桐树庄村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南王庄村修复楚长城驿站并创作《庄子》寓言壁画,石门水库将李白诗篇刻于崖壁……一条“生态长廊+文化长廊+产业走廊”的“三链融合”之路渐次铺展,把农耕、民俗等文化元素融入村庄建设,乡村特色游风生水起。
从生态修复到农旅融合,叶县探索出“文化塑形、产业强基、生态筑底”的振兴路径。未来,这片土地将继续书写“千万工程”新篇章,让更多村庄成为“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和美家园。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