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博物馆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许多年轻女性身着汉服,与朋友一起去见洛阳“姐妹花”。这对“姐妹花”是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头梳双髻、饰以花钿、颊点朱砂、并肩而立,甚是可爱。
游客与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合影。杨焱斐 摄
“我俩从陕西西安过来,特地穿了汉服,就是为了和‘姐妹花’合影!”展柜前,游客孙雅身着襦裙,和好友模仿女俑牵手叉腰、顾盼神飞的姿态。
在展厅的柔光里,这对高17厘米的陶俑眉眼生动、亲密无间,与面带笑容、“比心”拍照的游客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2005年4月,我们征集到一批北魏文物。从墓志判断,这批文物来自洛阳宜阳县马窑村的北魏大臣杨机墓。在21件彩绘女立俑中,这对牵手女俑造型十分罕见。”洛阳博物馆副馆长孙海岩说,陶俑身着左衽交领上襦,高腰阔腿长裤,体现了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的交融。
“高腰线显腿长,V领突出脖颈线条,这样的服饰设计,放在现在也是妥妥的时尚达人。”孙雅说,当自己与好友身穿汉服、牵着手,与文物面对面,她们都被“姐妹花”的美好情感深深感染。
年轻人不断来“打卡”,馆方根据游客需求调整了展陈方式。“以前‘姐妹花’跟别的文物一起,摆放在一个靠墙的大通柜里,位置偏低,游客大多需要蹲着拍照。”博物馆讲解员张林楠说,为让游客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姐妹花”被移到了“单间”——一个更方便参观的独立展位。
博物馆周边,一些商家推出“陶俑同款妆造”,复刻牵手女俑的双髻发型和花钿妆容,契合年轻人穿汉服、追国潮的新时尚。网络平台上,年轻网友创作的“姐妹花”漫画、短视频等作品层出不穷,让牵手女俑“体验”现代生活。
“汉服穿搭、文物互动,这场跨越悠久历史的‘牵手’热潮,折射出年轻人逛博物馆的新方式。”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张祥宇说,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注重文博体验的情绪价值,适当改变展陈方式,从“物的展示”转向“人的连接”,将成为不少博物馆的探索方向。
北京舞蹈学院学生 何雨薇、王雅雪:
文物给了我们编舞的灵感。我们被洛阳博物馆牵手女俑的形态深深吸引,从文物形象出发,阅读史料、构想故事,最终编成了舞蹈《牵》。舞蹈前后修改3版,就是希望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女俑纯真自然的情态和美好的情感。舞蹈中,我们尝试加入文物对话,让这对“姐妹花”更加鲜活、更打动人。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