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探访河南古代书院 领略文化传承新貌
探访河南古代书院 领略文化传承新貌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3/5 15:16:05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次数:

嵩阳书院。 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岳麓书院。 湖南日报社供图

应天书院。 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第一站】嵩阳书院

      春日清晨,嵩山七十二峰从黛色天幕中渐次苏醒,嵩阳书院牌坊上“高山仰止”的匾额自雾中浮现。踏着石阶拾级而上,来到嵩阳书院斑驳的朱漆大门前。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它的前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五代后周时改为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经历代重修,如今保持了明清建筑布局,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由南向北次第铺展在中轴之上。

      越过大门驻足于泮池桥畔,望着水中晃动的倒影,恍若跨过时空之门,看见头戴方巾的士子们匆匆走过。“中国历史上书院众多,嵩阳书院何以名扬天下?”小书童不禁发问。

      “核心在于其构建了贯通古今的文化坐标体系。”嵩山文化学者、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宫嵩涛说,嵩阳书院历经佛寺、道观至儒学书院的演变,成为三教融合的见证。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在此创立洛学,奠定程朱理学根基,杨时曾两次踏访潜心求学,留下程门立雪遗迹,使其成为儒学承续的关键枢纽。

      宫嵩涛解释道,书院北依峻极峰,建筑群沿375米长中轴线展开,完整保留了“礼制空间”营造法式;实物遗存方面,书院现存众多的建筑、碑刻、古树、古籍等文物,堪称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立体百科全书”;学术体系层面,“二程”在此开创的会讲制度,吸引了司马光、范仲淹、梅尧臣等大家云集论道。

      “正是这种将千年文脉、实物实证等熔铸一体的特质,使嵩阳书院成为解码中华文明的一把密钥。”宫嵩涛说。

      古老的书院依然延续着文化功效。从2012年起,嵩山论坛便在此举行,至今已有10余年。每年金秋时节,国内外专家学者们齐聚于此,论道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共促文明传承与社会发展。

      “近年来,嵩阳书院还与郑州大学合作,组织开展开学典礼和游学会讲等活动,让当代学子在千年书院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宫嵩涛说。

     结束一天的游历,转身望去,嵩阳书院正在暮色中化作剪影,飞檐翘角在空中勾住一弯新月,如在天地间晕开墨痕,续写着下一个文脉绵延的千年。

【第二站】应天书院

      在商丘古城之畔,应天书院静静矗立,散发着历经岁月沉淀的古朴与厚重。春日时节,一位身着宋制服饰的小书童,以“穿越时空”的独特方式,领略应天书院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宋韵文化魅力。

      站在应天书院大门前,望着古雅的建筑,感叹道:“这就是扬名天下的应天书院啊!”接着他疑惑地问,如此闻名遐迩的书院,缘何得名“应天”?

      一旁同行的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学勇介绍道,“应天”的名字起源于北宋的发祥地商丘。宋太祖赵匡胤从宋州(当时是商丘的名字)起家,宋州就成了“龙潜之地”、北宋的发祥地。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二月,宋州改名为应天府。

      “应天书院自五代后梁、后唐时期,杨悫于宋州授徒,五代后晋至宋初戚同文建睢阳学舍(或称宋州学舍)办学,到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赐名应天府书院,再到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下诏将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前后共经历了100余年的私家(或半官方)办学历史。收为府学8年后,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地理因素及显著的办学实绩,又由府学升为南京国子监学,成为朝廷中央官学。”张学勇说,200多年间,应天书院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在当时影响之大、对后世影响之远,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在讲堂的墙壁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字句格外醒目。小书童驻足凝视,问道:“这些话,就是应天书院的精神所在吧?”

      张学勇笑着回应:“没错。这四句话是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名言,被称为‘横渠四句’。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与应天书院传承千年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范仲淹成学于应天书院,掌应天书院教席,整肃院规,亲授《易义》,引释、道之精华入儒,创立宋学(新儒学),开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二个繁荣时代;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改革科举制度,以应天书院为蓝本,颁诏全国州县办学2000余所,自此,英才辈出,群星闪烁,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

      在书院,还可以体验了古代书童的日常生活。学习如何研墨、如何握笔书写,还尝试了制作简单的书签。这些活动让游客对古代书童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让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云对话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顾万发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占其二。嵩阳书院集佛、道、儒三家思想精粹于一身、世所罕见,是宋代程朱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010年,包括嵩阳书院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应天书院则以官学取胜,其特有的办学模式,促进北宋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宋史有“州郡置学始此”之载,元代学者赵孟瞓在《义学记》中有“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之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更是在这里完成了《南京书院题名记》《上执政书》等多部代表作。

      从古至今,书院引领时代之风、人文之风,是中华文脉连续且生生不息的重要载体,在今天也在不断激发和延展新的生命力。

      汲古润今,赓续文脉。多年来,河南注重让古老书院与现代高等教育融通相连,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注入力量——郑州大学与嵩阳书院牵手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与应天书院联合共建,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于一体,让青年人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更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风格。与此同时,聚焦古书院人文精神的“活化传承”,持续打造特色文化IP、创新剧目表演、开展主题论坛、研学游、国学大讲堂等,让人们沉浸式感受古书院的千年文脉跃动。

      书院是中国人心灵家园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标识。未来,河南也会更好发掘利用好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等承载的文化精神内涵,将其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融入到现代高等教育中,藉由书院这一载体,更好向年轻人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旅文创方面,以书院为载体,不断加强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和创新性表达,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带动更多人在古书院中触摸历史、感知文明、滋养精神。

(作者:李凤虎 康亚飞 祁道鹏 陈萌萌 董亮 摄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