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作家走近红旗渠丨如此林州,何必远方!
作家走近红旗渠丨如此林州,何必远方!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4/9/20 10:34:31 来源:安阳融媒 点击次数:

        太行山绵延千里,像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的土地上。位于西部林州的一段,被称为南太行林虑山。

        林州是一座“有山有水有精神”的城市。“山”指的是这个幅员2000多平方公里的县级市82%是山地和丘陵,属于南太行林虑山系;“水”指的是红旗渠建成以后,引来漳河水,林州由一座极度贫水的城市变为水资源丰沛的城市;“精神”指的是当年10万林州人以一种“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勇气和担当铸就了“红旗渠精神”,闻名于世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就修建于南太行林虑山的悬崖峭壁之中。

        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为林虑山的绿色增添了一抹浓墨重彩的红。

        而太行大峡谷的秀美风姿也为百折不挠的红旗渠精神增添了一丝温婉和柔软。

        在秋意渐浓的九月,我遇见红旗渠,邂逅林虑山,看见石板岩,与“有山有水有精神”的豫北林州扑了个满怀。

 

资料图

遇见红旗渠

       是谁说,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由遇见构成的。

       冷与热相遇,有了能量的交换,产生了雨水。

       地壳与板块的相遇,有了碰撞,才有了山的隆起。

       青山遇见绿水,成就了山水富城的和谐诗篇。

       太行山遇见不畏艰难的林州人,这才成就了红旗渠这一“人工天河”的传奇。

       是啊,这世间所有的遇见,都有可能像是一道光,照射进生命,给予温暖和前行的力量。

        如果没有杨贵、李贵等人的坚持和带头引领,任羊成、李改云等英模人物的无私奉献,红旗渠不会横空出世,林州也不会像现在一样,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

       在新时代的鼓角声中,不畏艰险的林州人又与时代精神碰撞遇见,与时俱进地创造了“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在林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引领下,从“战太行、出太行”到“富太行、美太行”,打造世界一流的林州滑翔基地,走出了一条“红+绿+蓝”的高质量快速发展之路。

       现实和历史也会碰撞相遇。

        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建设红旗渠时,压根没想到引水灌溉的千里长渠在几十年后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精神影响力,并产生相应的经济带动力。应该也不会想到修建红旗渠能锻炼出一大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游刃有余的能工巧匠,为新林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更不会想到,60年后的今天红旗渠精神被列入中国精神谱系,成为指引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持……这些个没想到其实就是历史和现实碰撞相遇后释放出来的巨大红利。

       它发源于林州人民,又惠及林州子孙。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依稀间,耳边仿佛传来那首林州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也许,答案就在这里。

邂逅林虑山

        如果说,红旗渠是林州的精神内核所在,那么林虑山就是林州历史绵延的文脉渊源。

        自南北朝起,林虑山就已是闻名遐迩的踏青览胜之地,曾留下了许多帝王将相、达官贤士、名流高僧的足迹,也有许多关于林虑山的美丽传说。

        商朝第22代国王武丁,少年时被其父送往王相岩与平民奴隶生活在一起,在此结识了奴隶傅说,发现其很有才华。他即位后三年不语,方把朝臣说服,请傅说出山并拜为宰相。而武丁得傅说辅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殷道复兴”。

        东汉时期,朝中官宦夏馥迫于宦官之祸,隐姓埋名避难于此,现遗迹尚存。

        明嘉靖年间游方道人赵得秀居山不舍,依崖筑景,苦练仙丹,现仍存其师徒墓塔。

        一直以来,我对林虑山风光都是向往已久的。

        到林州不仅要参观红旗渠,还要游览南太行才算不虚此行,我们造访林虑山的时间恰逢雨天。

        久居北方的人,见惯了艳阳高照与秋高气爽,突然间遭逢到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的秋雨,感情也似乎跟着潮湿起来,做梦也都在撑着一把伞,妄图躲过这潇潇冷雨和心头的怅惘。

        初秋的细雨给林虑山罩上了一层朦胧神秘的面纱,原本的群山环绕、山峦叠秀、奇峰突兀、台壁交错在茫茫云雾的背景衬托下,一切都变得亦真亦幻。

        雨后的峡谷内升腾起壮观的云海,一道道山峦在云雾中虚实相映,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泼墨留白的山水画,为林虑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当有太阳升起的时候,五彩斑斓的霓虹凌空飞架在山峦之间,附近的山峰在太阳的折射下,仿佛也都跟着流淌起温暖的颜色,人间仙境,也不过如斯。

        我们坐着观光游览车,沿途峡谷深邃,周边云海茫茫,车辆行驶其中,宛如一叶扁舟穿行于云水之间,又如画卷在手,心在天境徜徉,令人心旷神怡。

        整个景区气势磅礴,行至桃花谷处,山如青黛,水似碧玉,一步一景,可游,可赏,可修身养性,可涤荡凡尘,真可谓“心中若有桃花源,处处皆是水云间。”

        突然间,想起《诗经》中的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既然对林虑山风光向往已久,虽是雨天也丝毫没有折损她的秀美容颜,那么,我还有什么理由去怅惘呢?

 

资料图

秀美石板岩

        就在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刚刚在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的公众号上看到“我眼中的大美中原”河南省优秀摄影作品大赛视频类的获奖作品,其中一则获得一等奖的视频名称是《中国画谷石板岩美景篇》。

        视频中的石板岩,红岩壁立万仞,绿树碧映千山,山山皆丰碑,处处可入画。

        五代时期的著名画家荆浩曾隐居太行大峡谷,作画千幅,留下了传世名作《匡庐图》,也在此创立了墨笔勾皴法“北方全景山水画派”。因为有此历史渊源,20世纪90年代始,国内许多知名画家长期在太行大峡谷采风创作。目前,共有283家艺术高校和学生机构在林州市石板岩镇挂牌写生基地,也更加叫响了“中国画谷·石板岩”采风写生基地这一品牌。

        石板岩除了有如画的美景外,还有“扁担精神”。石板岩镇位于太行山腹地,连接外界的只有一条条险峻的鸟道,例如“阎王鼻子”“手扒崖”“蒙眼道”“鬼门关”等令人不寒而栗的道路。几乎与世隔绝的太行山子民怎样与外界联系,将自己的农作物换成生活必需品呢?

        “一根扁担两个篓,肩挑货担绕山走。”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的干部职工凭借一副铁肩膀,挑起了沟通城乡的重担,仗着一双铁脚板,翻山越岭,走村串乡,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必需的生活物资,从而延伸出了“艰苦奋斗、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应该说,“扁担精神”在石板岩诞生绝不是偶然,在这里,人文与美景交汇,历史与现实相遇,催生了“扁担精神”以及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因为有了这些精神的鼓舞,林州人有了百折不挠、跨步向前的勇气,因为有了林虑山秀美风光的滋养,林州的人文和历史才显得愈加厚重绵长。

        临走时,我又张望了一眼现实中的石板岩,比之前在视频和照片上看到的更美,风景如画,有若江南水乡。

        一片迷蒙雨雾中,山峦渐次显现,恰似一位丹青圣手,在画卷上妙手成烟云,在烟雨迷蒙中,在云岚闪烁间,一条精神的长河,纵贯千古。

        人这一辈子,一程山,一程水,一程记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永远都是在路上,在远方。

        来到林州,遇见山水,遇见精神,我们何必还要再去向往远方的风景呢?

        既来林州,何必再去远方?

        如此林州,不必再去远方!

(作者:职恬恬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