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保护好传统村落,让乡愁记忆“活”起来
保护好传统村落,让乡愁记忆“活”起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4/9/17 10:37:16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次数:

      “这里不仅有木版年画,附近的农业生态园还能体验采摘的乐趣。”9月15日,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游客魏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从小在城市长大,趁着中秋节假期到周边村镇转转,让她多了解传统文化。

      和魏女士一样,假期和家人来一场“村”游,寻找乡愁,成了旅游新时尚。

      “村”游的兴起,离不开我省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通过集中连片保护、深挖当地特色,让一批传统村落融入现代生活,让乡愁记忆“活”起来。

      集中连片引人气

      进入秋季,洛阳嵩县白河镇下寺村内,成片的千年古银杏林即将披上金色外衣,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刻。

      今年4月,嵩县入选全国2024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我们把村里的传统民房都重新修了修,还铺上了银杏步道,村里的公共设施提升了,也引来了更多游客。”当地工作人员说,这几年的银杏文化节,一届比一届规模大,今年估计更热闹。

      不少年轻人看中这里的机会,到村里开起了民宿。目前,全村有家庭宾馆30余家,旅游服务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大头。

      嵩县是我省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的一个缩影。“连片保护有助于发挥村落各自优势,相互补充、协同发展。”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东军认为,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工作,能整体提升一个区域的村貌,有助于带动各种资源汇集到乡村,让更多人参与和助力乡村发展。

      据了解,今年我省将重点组织宝丰县、卢氏县、方城县3地开展省级县域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加大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力度,探索创新古村落保护发展模式。

      深挖特色讲故事

      走进鹤壁市山城区大胡街道大胡社区(原大胡村)的李家大院,花墙砖雕精美、屋檐陶兽造型生动,一砖一瓦都展现着精湛的建筑技艺。

      “李家大院的天井院园门建筑很有特色,每逢迎娶新人必从此院进入,讲究走方门、过园门、踏火盆、拜天地、入洞房,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游客触摸历史故事,感受文化韵味。

      如果说建筑是传统村落的“形”,文化和习俗则是传统村落的“根”和“魂”。守护好传统村落,就要像大胡社区的李家大院一样,把故事讲出来。

      “全省有1032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保护名录,其中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有274个,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自己的故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处长孟德功说,近年来,我们在加强风貌管控的同时,也积极引导各地深挖非遗文化,以此来留住乡愁、守住根脉。

      善于挖掘当地传统故事的传统村落不仅留住了风景,更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以大胡社区为例,当地充分挖掘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餐饮文化,建设起鹤壁市大胡黄酒产业园,带动服务业发展,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万元。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村落也在不断生长。“传统村落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传统村落厚重的历史文化、农耕文明、良好生态等优势,健全制度机制,强化保护利用,打造更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专家点评>>>>>>>>>

      因地制宜保护发展传统村落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河南省村镇规划建设协会名誉会长 郑东军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统村落是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农业大省,目前我省共有1032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保护名录,它们的保护和发展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在专项资金和相关机制作用下,我省古村落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不少传统村落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典型案例。例如信阳、安阳、平顶山、鹤壁等地的不少传统村落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村。

      近年来,随着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项目的实施,新县、郏县、光山、林州、嵩县等地的传统村落得到综合建设和提升。对传统民居进行修缮和风貌整治,改善了人居环境,为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

      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也面临不少现实问题,如乡村空心化、资金缺乏、产业发展缓慢等,需要进一步创新保护机制,加大保护力度,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各地在开展工作时不能千篇一律、一味照搬别人经验模式,而是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和方法;同时,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多部门协同发力,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歌)

(作者: 责任编辑:李卉)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