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写鹤壁,就不能只写鹤壁。要写百里淇河风光,五千年华夏文明。如果要写鹤壁,就不能只写鹤壁。要写山水相依百里绿廊,林水相生百里生态。如果要写鹤壁,就不能只写鹤壁。要写一河十园玉带明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
淇河生态好鸟儿来安家
每每提到鹤壁,总也绕不开淇河。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淇上田园风光。
流转千年,不舍昼夜,淇水汤汤见证鹤城大地日新月异,也让鹤城儿女幸福感满满——彼时淇河山清水秀、松竹连绵,如今依然推窗即见景,行走皆可游。
淇河因诗而美——
百里风光唤醒城市记忆
粗犷的巨石、神秘的图腾、优美的雕塑,展示出先秦时期最原始的诗与情;1500余首历代咏淇诗歌和鹤壁籍诗人诗作,以不同风格的书法字体雕刻于青石步道两侧,漫步诗歌长廊,一路走来一路歌;白墙黛瓦、亭台楼榭、曲径通幽,误以为撞入江南园林;瞻淇台上瞻望淇水,旖旎风光,诗情画意……
二支渠华丽蝶变 管志强 摄
凡是到过淇水诗苑的游人,无不被“山河春色悦不尽、风流万卷赠后人”的人文景观所震撼,感受到鹤壁人对母亲河淇河、对家乡浓浓的爱。
淇河是鹤壁人的骄傲,不仅因其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在全省历年公布的60条河流中排名第一,2021年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而且《诗经》中描绘的淇河两岸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让其冠以“中国诗河”,成为我国首条以诗歌命名的河流。
美丽的淇水樱华园吸引游人前来打卡董建民 摄
注入活力,中下游以文化串联淇河城市公园。淇河城区段建成长15公里、面积40平方公里的淇河风貌带,将城市滨水区打造成大型城市公园带,淇水诗苑、淇水乐园、淇水关植物园等10个大型主题公园散落其中,一园一品、一园一貌,将淇河诗经文化、朝歌文化、自然美景与现代元素融为一体。与之交相辉映的沿淇十大地标建筑,造就了城市天际线,展现出“淇水千古流,一河诗赋唱九州”的文化自信。
淇水因护而清——
多策并举实现河畅其流
淇河享有“北国漓江”的美誉,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鹤壁自上而下多年来的精心呵护。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淇河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是为数不多流经城市而没有受到工业污染的河流,沿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年均流量达16.96立方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5.35亿立方米,基本实现了有河有水、淇水长流。
走进淇河国家湿地公园,芳草萋萋、绿竹猗猗、飞鸟成群、鱼翔浅底,一派万物和谐共生景象。鹤壁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得名,而在鹤苑,游人能看到包括白鹤、黑冠鹤、灰鹤等在内的8个种类的鹤,而全球鹤的种类也不过15种。安全、舒适的生态环境成为鹤的“福地”,今年鹤苑首次繁育出丹顶鹤、蓑羽鹤等珍稀鹤类,为放归自然做好准备。
研究人员近几年监测发现,淇河湿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这里生长的维管束植物达到90科541种、脊椎动物351种、鸟类220多种,白鹭、灰鹤、白天鹅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沿河可见。每到候鸟迁徙的季节,多种珍稀鸟类成群结队到淇河觅食,河面壮观景象成为许多观鸟爱好者“心头好”。淇河鱼类达到64种,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频现,淇河已成为动植物的宜居天堂、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
城市因水而润——
蓝绿交融提升生态韧性
“可别提了,以前一到夏天渠里就有好多蚊虫,时不时还有生活垃圾,清理过几次都没搞彻底。”家住淇滨区佳和花园的王先生说,不堪回首家门口棉丰渠的旧模样。
鹤壁的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得到明显改善,城区内水面率由3.3%提高至4.02%,基本实现“步行5分钟即赏水景”。如今,沿河两岸居住的居民出门不仅能赏河景,进入滨河公园,儿童可游憩、老人可健身,淇河书屋、科普长廊等配套设施更为市民提供了多种类活动空间,让更多市民有机会亲近大自然、感受慢生活。
居民因水而乐——
散步、遛娃、打拳、骑行,每天清晨,在沿淇公园都能看到活力四射的市民身影。与淇河一路之隔的建业臻悦汇小区,居民魏俊叶到淇水关植物园遛弯,几乎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这就是家里的‘后花园’,你瞧这儿环境多好、多干净!绿道一路都是凉荫,骑车十几里地都不觉着累!”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重塑淇河滨水公共空间,淇河两岸24公里绿道全线贯通,有机串联一河十园,在公园、湿地等处设置湿地保护科普馆、植物科普馆及鸟类观测站,为全市人民提供一个融文化、科普、休闲于一体的贯通式慢行绿色廊道。
朝霞映红淇河畔 管俊卿 摄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