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岭‘闹阁’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得保护好、传承好,它不仅留住了乡愁,还增强了我们村民的凝聚力,提振了群众的精气神。”近日,记者在登封市颍阳镇杨岭村采访时,看到村民们正在排练“闹阁”表演。提起杨岭“闹阁”,村民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始创于清康熙年间的杨岭‘闹阁’,属于民间社火,是集戏剧、音乐、杂技、造型、绘画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杨岭村村民、杨岭闹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志红介绍。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杨岭“闹阁”几度中断又几度恢复,保护与传承面临挑战。
200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杨岭村企业家杨超凡决心重振传统技艺,在他的倡议下,以“闹阁”为主,将村里的舞狮队、旱船队等进行整合,成立文武社。同时对75岁以上的老艺人予以重点保护,让他们手把手地传授技艺给热心“闹阁”的年轻人,对参演人员予以适当补助。
为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杨超凡别出心裁,将杨岭“闹阁”表演人数由原来的“三路”发展为“九路”,即9个大人头顶9个小孩,并自费数十万元购置演出服装、道具。演出时,大人小孩装扮成不同人物,大人脚踩鼓点,扭动全身,小孩则负责演唱各种民间小调。
杨岭“闹阁”表演(资料图) 颍阳镇人民政府供图
如今,杨岭“闹阁”已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歌唱新时代的民间艺术。2011年12月,杨岭“闹阁”被列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10月,杨岭“闹阁”荣获河南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鼎奖”。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杨岭“闹阁”除了节庆和农闲时在本地及周边村镇演出,还多次参加国家及河南省大型文化演出活动,2020年、2021年曾先后登上央视春晚、央视村晚舞台。
“一场‘闹阁’表演,看着虽然仅有9个大人和9个小孩,但加上化妆的、管服装的,实际要动用百余人。每次演出,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杨超凡说,“现在村民都有一个共同心愿,那就是擦亮杨岭‘闹阁’品牌,让杨岭‘闹阁’这个非遗项目传承下去,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吸引四方游客,带动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