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太行王屋作屏,黄河为带,山水环绕。
这里,是中国女娲神话之乡,王屋琴书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卢仝七碗茶歌传四海……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里,有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猕猴王国五龙口、黄河明珠小浪底……吸引国内外游客,是热度不断攀升的旅游城市。
2020年,济源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依托“一山一水一精神”,打造“愚公故里 山水济源”文旅核心品牌,推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济源共接待游客71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7亿元。
· 以民为本 文化服务惠及城乡
文化服务,以民为本。
近年来,济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文化服务水平,被授予“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
过去的一年,济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愚公剧场、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不断完善,16个镇(街道)全部设置了综合文化站,549个村(居、社区)全部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16个文化馆分馆和6个图书馆分馆,3辆流动文化服务车、5座智能化城市书房和10个诚信图书漂流亭运行良好,“城市15分钟文化圈”日趋成熟。
文化服务同样惠及农村群众。2020年,济源持续开展送戏下乡、舞台艺术送农民、“中原文化大舞台”演出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落实“四优先两免费”政策,实现优质文化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助推精准扶贫。
通过完善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不断为旅游赋能。图书馆、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与精品旅游线路的逐步融合,在服务济源居民的同时,不断拓展针对游客的文化服务,公共文化场馆日益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游客游览体验的“文化客厅”。
持续推动文化元素融入景区,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志愿服务进景区,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文化内涵。依托具有特色文化底蕴的传统古村落,深入挖掘乡情、乡俗、乡恋、乡愁,打造名人馆、文化展示馆、村史馆等精品文艺创作基地,变存量资产为增量经济,变资源优势为乡村旅游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 历史悠久 文脉底蕴浸润城市
创世文化、愚公文化、济水文化、茶艺文化……悠久的历史馈赠了济源众多的文化遗产。
过去的一年,济源突出人文精神提炼,讲好精彩文化故事,积极探索文化传承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让传统文化绽放新的光彩。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积极开展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完成王屋琴书、黄龙日盘八卦历等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视频拍摄工作;投入1400余万元,对延庆寺、南姚汤帝庙、关帝庙、迎恩宫、南天门、清虚宫、万寿宫、万泉寨等文保单位进行建筑本体维修;制定二仙庙、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等7处文保单位的修缮设计方案;对省保单位庙街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实施了包括21处文保单位在内的安防监控联网远程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开展“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主题活动,开设文物大讲堂,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连续三期介绍济源柴庄遗址。
2020年,济源柴庄遗址入选“2019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大许二仙庙、轵城关帝庙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愚公移山传说”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成功通过省级初审;国家级非遗项目“邵原神话群”展厅建成开放。省级非遗项目“黄河船工号子”应邀参加“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2019运河文化嘉年华”等活动展演。
抓好文化艺术创作演出。扎实推进“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全年演出222场;“戏曲进校园”演出124场,“红色文艺轻骑兵”新春走基层助力脱贫攻坚演出60场;扶贫豫剧《山路弯弯》被列入省级扶贫巡演剧目。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硕果,显示了济源文化事业奋力赶超的决心和力量,浸润着济源的城市底蕴。
· 文旅融合 全域旅游好戏连台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为济源文旅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0首届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更是将济源推向广阔的世界大舞台。
多点突破,“旅游+”战略纵深推进。济源文旅部门聚焦文旅企业纾困,大力推动减税降费工作、发放文化和旅游消费券、用好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政策,打好一系列帮扶政策组合拳,使文旅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2020年7月1日,包含洛阳龙门石窟、白云山、济源王屋山以及山西皇城相府、焦作青天河等42家景区在内的60元不限次数旅游年卡正式上线发行,济洛实现旅游年票合二为一,互通互认,广大市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优惠。2020年10月,成功举办首届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活动规格高、关注程度高、专业水准高,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第二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2020中国(济源)愚公文化节开幕式、艾草文化旅游节……济源“旅游+”成果丰硕。
2020年,魅力夜游、时尚夜购、好味美食、活力夜娱等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两千家美食广场、御驾小吃一条街、槐仙夜市,成为“夜济源”的消费新地标。王屋老街、小十方精品民宿“过夜游”不断成为“新时尚”。
示范引领,行业扶贫成效显著。济源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着眼文旅为民、文旅富民,积极探索惠民利民的文旅扶贫政策。开展乡村旅游就业技能培训,强化旅游商品开发扶持力度,引导旅游产业带贫发展,打造4个旅游产业带,建立25个旅游产业扶贫基地、18个旅游服务驿站,35个贫困村借力旅游实现脱贫目标,直接和间接使2300余人脱贫。开展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督导工作,组织“文化扶贫”演出分队,深入全市37个贫困村开展演出活动。大峪镇、坡头镇被省文旅厅认定为2020年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大峪镇王庄村被认定为2020年省级乡村旅游旅游特色村。
“2021年,我们将进一步加速文旅重点项目融合,持续打造示范区文旅品牌, 持续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济源文旅融合工作再上新台阶。”示范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牛友谊信心满怀地说。
文旅融合,“融”出一片新天地。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济源文化旅游互动、共促共荣,正在开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