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内共有四排实心房。如坤宁宫的配房,其中的一排从外面看是房子,可是进到里面看,却发现它全是石头砌成的墩子。房子的梁柱、斗拱、椽子等表面全都绘以彩华、仿木“以假乱真”。实际上它全部是用石头制造的。其实这是一道工匠们精心设计的古代防火墙。
想要了解实心房,就不得不说一说皇史宬和天一门,因为它们都是实心房中的建筑精品。
皇史宬
在北京南池子大街路东,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建筑叫皇史宬,是中国最早的皇家档案馆。它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是专门用来贮藏帝王“实录”和“宝训”的。中国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也曾在这里珍藏过。
这座建筑是座无梁殿,全部用砖石、琉璃建成,不用一点木料,檐下的柱头、额枋、斗拱、门、窗等都是用石头凿制而成的。珍藏档案的金柜下面是汉白玉石的台阶须弥座。这一切都是为了防火。
嘉靖皇帝当政期间皇宫火灾甚多,乾清宫、万寿宫曾接连失火,皇后被火烧死,有一次皇帝也险些丧命。有鉴于此,皇帝下令在紫禁城的南内(今南池子大街)建了这座防火性能极好的无梁殿。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皇帝下令编修的巨著,共22877卷,11095万册,37000万字,是珍贵古籍。正本藏于紫禁城文渊阁,副本藏于皇史宬。文渊阁在明末时失火,正本的《永乐大典》被毁,副本的《永乐大典》却保存了下来。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永乐大典》就是根据皇史宬收藏的版本影印的。
为了保护文化古迹,周恩来于1958年曾下令由国务院拨款维修皇史宬。此后,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国务院又拨款维修,院墙抹灰涂朱,殿宇油漆彩画,殿内安装电灯,并陈列辛亥革命文物,对外开放。
天一门
在故宫御花园的正中央,有一座门叫做天一门。是与天安门处于同一条轴线上的古建筑之一。天安门位于皇城正南部,而天一门则位于紫禁城的北部。《故宫考》说“天一门,嘉靖十四年四月额为天一之门,取天一生水之意,可谓防火。清时改为天一门。”天一原本是古星名,《汉书》称:“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锐,若见若不见,曰阴德,或曰天一。”
昔日皇宫多火灾。其起因,常被说成天意所为。天安门原名为承天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遭受雷击起火,城楼被毁。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修复。尔后,皇帝赐名为天安门。
明嘉靖年间,是
天一门北面的殿宇叫做钦安殿,供奉玄武神,传说这是北京皇宫的镇物。钦安殿的大理石台阶上有两块风化了的痕迹,巧成足形,相传这两足迹,是嘉靖时皇宫发生火灾,玄武神立于此处救火留下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