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乾陵因至今从未遭盗掘,而被推测大量陪葬品仍然幸存下来,有关部门曾打算将其大规模挖掘。近来,有专家表示,乾陵内陪葬品的数量被夸大了,乾陵的规模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庞大。
1960年代曾参与临潼秦始皇陵规划的建筑学家陈景元继不久前提出“秦始皇葬于
刘庆柱:陪葬物器被夸大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刘庆柱介绍,1958年,陕西省文管委曾对乾陵部分墓道进行过发掘,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又分别对其周围的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章怀台子墓进行过发掘,从当年出土的墓道和陪葬墓规格来看,整个地宫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唐朝时,
但是随着从汉代到唐代,中国人的墓葬习俗越来越象征化,真实的珍宝作为陪葬越来越少,所以现在即使打开乾陵,也不一定会如许多人声称的那样,找到大量稀世文物,所以即使是从开发旅游的考虑,也不如让其深埋地下,作为一个谜给后人留下值得想象的悬念好。
陈景元:地宫只造了七个月
陈景元认为,乾陵地宫的工程规模是否能够达到人们预测的程度,最关键的问题,乾陵地宫施工工期。与任何帝王陵墓的建造一样,陵墓的工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陵墓的地下建筑工程,它包括墓道和地宫的施工;二是陵墓的地上建筑工程,它包括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及其他的一系列配套施工。地下建筑工程的“主体”,必须赶在帝王入葬之前完成。如果帝王生前,有足够的预建时间,地宫完全可以搞得尽善尽美。而生前没有预修陵墓的,一旦驾崩之后,可以先放进冰窖加以冷冻,然后“分秒必争”地抢建地宫,等到入葬之后,剩下来的地面建筑工程,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扩大、增添陵上的设施。
唐高宗李治公元683年12月,立下“陵园制度,务从节俭”的遗诏后,在洛阳贞观殿去世。据文献记载,对高宗后事的安排,朝廷出现过重大的争论,陈子昂等大臣们竭力主张,因为洛阳是京城,完全应该在当地建陵安葬。由于高宗生前曾经表达过“归关中故土”的愿望,武则天采取回长安的方案,又亲自选定以梁山为墓址,命唐睿宗于公元684年5月,护送高宗灵柩,取道崤函故道,返回长安,8月葬于乾陵。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唐高宗在生前,并没有为自己预修过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和地上建筑群;而且,选定墓址、组织工匠、准备材料、挖开墓道、穿凿山岩、形成地宫、主棺入葬、封闭墓门等一系列的实质性工作,前前后后,只有七个多月的时间。这就是乾陵地宫建造的实际工期。
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在梁山的基岩之上,以锤打开凿的方式去开挖隧洞、形成墓室的话,能够凿出多大的地下空间?据陈景元介绍,河北满城的西汉刘胜墓,墓洞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凿石体积为2700立方米,至少10年时间才能建成。
他推算,扣除前期准备、后期收尾工作,真正用于乾陵地宫开挖的时间,最多为七个月。按每天开凿0.7立方米计算,山体中被凿出的空间,大约只有150立方米左右。应该说,这就是乾陵地宫能够形成的建筑规模,这个规模与唐太宗昭陵地宫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