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游走神州 >> 正文
千年军事奇观,沉睡的永清“地下长城”
http://www.hnta.cn 2007-4-16 来源:乐途旅游 点击:

   

    据记载,北宋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曾连年征战,前后达两百年之久。当时,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据,“弱宋”与“强辽”如何能对峙两百年?随着沉睡地下千年之久的古战道揭去神秘面纱,人们才渐渐明白:那时,“地道战”在军事上就已被广泛应用。永清境内纵横交错三百平方公里的古战道,被历史和军事学家们称为“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

  河北省永清县,位于京津保三角之间,县城距北京市区六十公里,距天津市区六十公里。该县始建于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为益昌县,后历经变更,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唐玄宗李隆基定名永清。

  从永清县城往北走五公里,就是一千多年前北宋与辽国两军对峙的古战场。“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文字记载想象当年古战场上两军搏杀的惨烈场面。而作为当时的军事工程,曾在两军对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古战道,则在地下沉睡了千年之久而不为人知。

  1948年夏,永清大水。位于县城西南12公里处的瓦屋辛庄村,成了水乡泽国。村民们在惊惶失措疲于奔命之际,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接着村内洪水全朝西北方向流去,瞬间积水皆无。胆大的村民们来到村子西北角一看,只见偌大一个洞口。这时,人们才明白巨响之后积水消失的原因。

  在1951年,位于县城正南方向2.5公里处的南关,一家住户室内突然塌陷。

  后来发现这里的地道面积约有150平方米左右,而且洞的四壁有十几道小门,每个门连着一个地道,曲曲折折。洞内有小屋,屋内有炕,炕上有灯台,有的还有未燃尽的蜡烛。

  1988年,永清县组织力量成立了古战道开发小组。经过考察考证,发现古战道在永清县分布极广,覆盖面积约为三百平方公里。

  古战道,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军事工程。在考察中专家发现,永清的古战道不仅规模宏大,分布点广,而且洞体结构复杂,布局严密。设施上,既有翻眼、掩体、闸门等军用设施,又有气孔、置灯台、土炕等生活设施。建造所用的巨型青砖,规格均为30×16×8(厘米)。这种素面砖硬度大、土质细,制造时采用高温烧制。显然,这在当时是一个整体工程。

  那么,规模宏大的古战道是何时何人所建呢?工程如此浩大,为何“名不见经传”?专家说,断定古战道所属年代的直接证据,就是古战道的建筑材料——青砖!经考察,永清县境内出土的素面青砖,与雄县祁岗宋代地道砖属同一规格。由此可以断定,古战道当为宋代所建。鉴于古战道工程量浩大,分布面广,用砖数量相当可观。因此,专家们断定,这在当时一定是由权威的主管部门直接策划的国家级工程。确定了古战道为宋代所建,并不能使古战道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宋朝建国三百余年(公元960-1279年),古战道到底是建于初期,建于中期,抑或晚期?在历史上,宋朝被称为“弱宋”。其外患,前期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帝国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国,后期有女真族建立的金帝国和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古战道到底是宋朝与哪个国家交战时修建的军事工程呢?

  专家们从永清的沿革入手,为世人层层揭去古战道神秘面纱。据永清县志记载,宋时永清的北境已属辽国。专家们从古战道所处的特定位置及古战道产生的可能与必要等诸方面,引证有关文献资料,经过考证,最后认定古战道建于公元一千年前后的宋辽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格局,是宋辽对峙。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确定的作战方针是先南后北,在统一南北之前,对辽国暂不主动出击,而辽国此时也无力南进。这样,双方想争又暂时未争,必然导致在防御上下功夫,古战道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战争防御的产物。

  至于这一浩瀚的工程为何不见史书记载,专家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该工程纯属国家机密;二是官修的史书有意回避,与史臣们为宋廷屈辱投降的对外政策回护有关。

  尽管“正史所未载”,专家们还是掌握了关于古战道的一些确凿证据:据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编的《霸州志》记载:“引马洞,为杨延昭所治,始自州城中,通雄县,每遇虏至,必以出师。”此外,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所编《雄县新志》,也有关于引马洞的记载。

  史书记载:北宋雍熙4年(公元987年),辽兵压境,宋太宗赵光义诏问群臣防边之策。宋淇等主张决黄河北堤,以水为防,或横断河北平原,在沧州、定州之间修造长城,以限敌骑;沧州刺史何承矩,比较熟悉河川平原地势,主张利用河川沼泽,制造方田,以此阻断辽军骑兵南下之路。赵光义最终采纳了何承矩的建议,这就是史称的宋代防线“水长城”。而在永清县境内发现的古战道,位置在宋代防线以北,专家估计可能是当时的军事配套工程。

  中国古代军事上的地道多是用于攻城的。而在军事防御方面,高山峻岭可筑长城以作屏障,江海湖泊可变方田以阻敌进,在一马平川的冀中平原地带,只有“藏兵”才能“御敌”。永清县古战道发展了攻城术,将地道用于军事防御,因而应该说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大发现。古战道的这一功能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内容,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与创造能力。

  在民间,古战道传为杨家将所造,有关的传说数不胜数。有人说,杨六郎镇守三关,辽兵死守永清县城以北地界,因此杨六郎修建地道,“藏兵”于洞,和辽军作战。还有人讲,永清南关是古战道的最北端,洞口设在奶奶庙的玉皇阁,一般情况下,庙里的和尚在上侦察敌情,一旦发现敌情,迅速将战报通过古战道传到三关……

  目前在永清、雄县和霸州等地,均清理发掘出了各类地下古战道。综合已发掘到的、有文字记录的、民间传说的地下古战道分布情况看,古战道区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根据宋辽边界向西延伸到容城县、徐水县(宋安肃军驻地)等地的历史条件推断,该地区也应有地下古战道分布。至于从永清往东,古战道还有多远,那又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了。

  “地下长城”到底有多长?还有哪些秘密?沉睡在大地下面的千年之久的古战道,虽然已经为人所知,但仍有许多疑团有待破解。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Candice)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