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西施的香溪水,如今承载着江南人家的柔情。
乾隆当年的民间行宫,如今已成为游人思古幽今的好去处。
每到节庆木渎古镇还保留着古老的行街表演,让人宛若回到皇帝南巡的时代。
有人说,木渎是评弹的“麦加”,学评弹的人都要去那里住上三年。这里是吴侬软语的地道出处。予生也晚,神往木渎已久。日前笔者有幸恭逢盛会,追寻帝王曾眷顾的青山碧水,探寻“户户有绷架,家家会刺绣”的美妙传说。灵岩山下,八方来客无不微醺……
地灵木渎
小小的古镇木渎,竟如杭州一般,也有“十景”之说。木渎的树有500多年的古松、200多年的广玉兰和古银杏。乌镇的乌衣巷让人不禁追思儿时趣事,木渎的南街也有类似的“长弄堂”,从内到外几十米幽暗深长,街上古榆浓阴、老房连绵,韵味十足。木渎的桥已获古人赞美,清诗人吴溥赞山塘虹桥:“雨余霞绮落云间,绚作晴虹跨碧湾;好在红栏高处倚,举头无限夕阳山。”苏州的园林已扬名在外,但木渎的几处私家园林也别具匠心,从2000年以来,木渎镇先后修复并推出晚清政论家冯桂芬故居榜眼府第、晚清木渎富豪蔡少渔旧宅古松园、台湾国民党政要严家淦故居严家花园、乾隆六次驾临的民间行宫虹饮山房。一位五次到过木渎的杂志编辑,每每谈起木渎总会激动:“来木渎,不可不去两处,一是严家花园,另外则是乾隆的行宫虹饮山房。”
说木渎,也不可不说木渎历史上的繁华印记。《姑苏繁华图》应是关注苏州历史文化的人决不会忽视的一幅图画,此图由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宫廷画师徐扬绘制,其中木渎的画面占了近二分之一,画面上水运繁忙,米行、绸庄、银楼、当铺等,颇有《清明上河图》的一番神韵,正应验了一句话:“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
人杰木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提到苏州,人们马上会想起苏绣,想起飞针走线的绣娘。
苏绣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地处太湖之滨的古镇木渎作为苏绣的发源地,曾出现“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的繁荣景象,被誉为苏绣之乡。中国第一代苏绣艺术大师、清末“刺绣皇后”沈寿故里就在此地。在传统苏绣的滋养下,木渎走出了顾文霞、李娥英等第二代苏绣艺术大师。如今,又走出了第三代苏绣艺术大师姚建萍。2004年,木渎整合苏州本土文化资源,率先推出了包括绣娘、船娘、茶娘、花娘、织娘、歌娘等在内的“姑苏十二娘”崭新品牌,每一位吴娘都是吴地妇女的典型代表,浓缩了2500年精湛深厚的历史内涵。“姑苏十二娘”中,绣娘是最典型的代表。苏绣与湘绣、蜀绣、粤绣并列中国四大名绣,是吴文化中华彩绚丽的组成部分。
2005年,木渎举办了“中国?木渎‘当代绣娘’评选大赛”,绣娘们竞赛的作品展示更是让人突然眼前一亮,从栩栩如生的鱼儿嬉戏到“我欲乘风而去”的敦煌飞仙,每一件绣品都体现着苏州绣娘们的心灵手巧。2006年,木渎古镇又隆重推出了以“姑苏歌娘”为主题的“古韵新声?吴娘歌会”,吴地歌娘用渐进的方式演绎了吴歌的发展历程:从最初传唱形式的叫卖,到原汁原味的各地原生态山歌,如白茆山歌、河阳山歌等,再到吴地歌谣基础上衍生出的吴语戏曲,如昆曲、评弹、沪剧、锡剧等,最后再到类似《苏州好风光》的新民歌,吴娘歌会将深藏于民间的“天籁之音”以最原始的方式展现在游客面前,一首首歌谣让听众仿佛从吴歌的历史长河里漫步而来,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木渎如今人才辈出,在历史上也有许多深厚的人文底蕴。谈起冯桂芬故居“榜眼府第”,不得不想到冯桂芬其人。身为道光进士、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因不满清政府而隐退,在木渎筑园,他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根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改革、开放、谋自强的思想家。
在这个“蟹肥菊瘦”的时刻,把酒当歌,闲庭信步于小镇木渎,洒一把都市英雄泪,去惆怅。
就在今天,让我们一起在木渎寻找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