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游走神州 >> 正文
青岛:啤酒之外的风景
http://www.hnta.cn 2007-7-24 来源:新华网 点击:

    没去青岛之前,青岛在我的字典里的解释是:盛产啤酒而适合养老的海滨城市。去后才知道青岛的大名鼎鼎绝不仅仅是啤酒可以概括得了的。青岛,7座奥运之城里的一座,2008年奥帆赛将在这里举办;这里有大片的欧式建筑,有中国近代维新派康有为的故居;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极地海洋世界??奥运、建筑、街景、历史旧貌,现代与历史交融,都在传递着这个城市万种风情……


牵手奥运,打造帆船之都  


    2008年8月8日至23日,奥运会帆船比赛将在青岛举行。世界的眼睛将遥望这片蔚蓝的大海,不同肤色的“弄潮儿”将在这片海上划出美丽的弧线。随着08年8月8日这个日子的临近,越来越多的青岛游客渴望漫步在风光旖旎桅杆林立的前海一线,看着飘动于蓝天碧海之间的点点白帆,想象奥运健儿在眼前这片蔚蓝中大显身手。为了举办奥运会帆船比赛,打造“帆船之都”的新形象,并且充分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青岛市政府把北海船厂整体搬迁到黄岛区的海西湾,在北海船厂原址兴建了奥林匹克帆船中心。 
 

奥林匹克帆船中心 

    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帆影点点入画来。在奥帆中心不仅可以观赏到比赛与行政管理中心、奥运村(青岛分村)、运动员中心、媒体中心等的建筑,还可以欣赏到精心雕筑的奥帆赛观众看台。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许多科技含量居国内外领先的项目,比如水上工程方面,帆船中心就采用了一项来自瑞典的专利技术,制作出了国内外领先的浮码头。该码头不但能漂浮在海中,而且能根据需要,用拖船将其摆放在适中位置,浮码头主体采用混凝土预制而成,能使浮码头在4.5米潮差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相同的吃水深度。奥运会结束后,这里不仅将成为青岛建设“帆船之都”的主要基地,而且还将接待国内外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游客。 

    奥帆灯塔是位于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内的一个建筑,位于帆船中心主防波堤的顶端,和青岛的城市标志雕塑“五月的风”遥相呼应。这座造价近百万元的灯塔采用了传统的圆形塔身与白色的主题颜色,塔高20.08米,取“2008”之意。灯塔是一个中空的建筑,沿着里面螺旋形楼梯拾级而上,就可以到达二层的平台。由于奥帆灯塔位于防波堤的尽头,三面环海,另外一面是窄窄的防波堤,所以站在二层的平台上,仿佛置身于海上。 

    规划和设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将成为青岛独具海上运动特色的建筑区域。  


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 

    与奥林匹克帆船中心距离不远,有一处专门为奥帆赛“量身定做”的高端旅游精品区———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是市政府重点项目,同时也是2008奥帆赛配套工程。这片新景区由荷兰DHV集团、加拿大嘉达集团等多家国内外著名机构设计师联合设计,拥有48600平方米陆域面积和87000平方米海域面积的俱乐部,成为青岛海上高端旅游度假区。经过3年多的建设,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已打造成为集专业码头、游艇泊位、干船坞、修船坞、帆船训练基地、帆船下水坡道、加油站、运动员公寓、游泳健身会馆、中西餐厅、标准客房、俱乐部会所等配套设施于一体的高档旅游中心。俱乐部最大看点就是奥帆赛参赛者要在这里进行集训和热身。据统计,从2005年夏天开始,就有来自美国、英国、荷兰等9个国家的帆船队的上百名帆船队员在这里接受适应性训练。今年这里还将接待6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运动员,届时,浮山湾畔的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自然成为游客最渴望的目的地。由于目前帆船中心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中,因此市民或游客还只能远观,等工程正式完工之后,游客朋友们就可以到那里提前感受奥运运动员的飒爽英姿了。  


“奥运之路” 

    在青岛著名的五四广场东侧至奥运场馆之间,有一段长约300多米的“奥运之路”。它以奥运为主题,铺装了奥运五环、中国印、帆船等奥运标志,寓意着奥运精神在青岛得以传承和发扬。沿路缓行而上,道路一侧,由30多个以奥运会为主题的晶莹剔透的地下灯箱更是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这些奥运展示台向人们述说着28届夏季奥运会的辉煌历史。此外,游人还可以在这条路上浏览历届奥运会的会徽,使漫步在这条奥运之路的游人们可以将奥运历史“尽收眼底”,一种历史的沧桑让人回味无穷。
红瓦绿树徜徉在历史的天空 

    众所周知,年轻的青岛跻身“名城”的资本有两个,一是拥有大片欧洲风格的建筑,一是保存着一批文化名人的旧居。  


总督府 

    位于沂水路11号的总督府,坐落在观海山之南坡,背山面海,居高临下,天然造就了权力机构的肃穆和威严气势。它始建于1903年,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根据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艺术形式设计,大楼外表均采用青岛优质花岗岩石料砌成,屋顶覆盖红色筒瓦。整个建筑既庄重典雅,又美观坚固,至今仍属青岛市著名建筑之一。 

    90年代初,青岛市人民政府根据大楼原貌在其北侧又建一幢新楼,新楼之外形、体量、材料以及装饰均与老楼相同,遂使长条形的“总督府”在经历近90个春秋后,成为一个宏大的方形建筑群。大楼周围环境的规划设计的十分得体。楼体坐北朝南,楼门前自左向右辐射出6条马路。正南方恰好正对青岛路,并以青岛路为轴线,周围道路呈对称之势。道路两侧原多建有德国高级官员住宅以及执法机关、洋行、旅馆、饭店等,此外英、法、美、日等国驻青领事馆也设于此,从而使这一带形成了当时以总督府为中心的行政中心。总督府可以说是青岛风雨百年的见证。1996年国务院已将其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督府现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康有为故居 

    美丽的汇泉湾畔,葱翠的小鱼山麓, 坐落着一幢典雅的德式建筑,它就是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戊戌变法失败后,长期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后方得以回国。1917 年他第一次来青岛,深为岛城秀丽风光所陶醉,遂萌生在此定居意愿。1923年他第二次来青岛时,市政当局安排他在此下榻。康有为对此处十分满意,于次年购买,题名“天游园”并对各居室作了精心布置。嗣后先生在此会见文化要员,潜心研讨书艺,进行学术创作,一时成为岛城文化名人聚集中心,在青岛近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故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也是目前青岛市唯一对外开放的文化名人故居。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天主教堂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歌特式建筑,里面的壁画和陈设,以及高高的双塔,都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它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该堂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结合而成。屋顶覆盖舌头红瓦,其气势宏大,且又古朴典雅。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堂内大厅高18米,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堪称庄严美观。可容纳教徒千人,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文革” 时,教堂受到严重破坏,1981年4月恢复使用,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漫步岛城,几十处青岛文化名人故居掩映于红瓦绿树之中,成为一枚枚钉在城市文化地图上的符号,令人浮想联翩。青岛文化名人故居,特别是近现代文化遗存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正是这些颇含人文传统分量的名人故居,见证着青岛人文发展中引以为荣的一段历史。
红瓦绿树徜徉在历史的天空 

    众所周知,年轻的青岛跻身“名城”的资本有两个,一是拥有大片欧洲风格的建筑,一是保存着一批文化名人的旧居。  


总督府 


    位于沂水路11号的总督府,坐落在观海山之南坡,背山面海,居高临下,天然造就了权力机构的肃穆和威严气势。它始建于1903年,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根据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艺术形式设计,大楼外表均采用青岛优质花岗岩石料砌成,屋顶覆盖红色筒瓦。整个建筑既庄重典雅,又美观坚固,至今仍属青岛市著名建筑之一。 

    90年代初,青岛市人民政府根据大楼原貌在其北侧又建一幢新楼,新楼之外形、体量、材料以及装饰均与老楼相同,遂使长条形的“总督府”在经历近90个春秋后,成为一个宏大的方形建筑群。大楼周围环境的规划设计的十分得体。楼体坐北朝南,楼门前自左向右辐射出6条马路。正南方恰好正对青岛路,并以青岛路为轴线,周围道路呈对称之势。道路两侧原多建有德国高级官员住宅以及执法机关、洋行、旅馆、饭店等,此外英、法、美、日等国驻青领事馆也设于此,从而使这一带形成了当时以总督府为中心的行政中心。总督府可以说是青岛风雨百年的见证。1996年国务院已将其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总督府现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办公楼。  


康有为故居 

    美丽的汇泉湾畔,葱翠的小鱼山麓, 坐落着一幢典雅的德式建筑,它就是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戊戌变法失败后,长期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后方得以回国。1917 年他第一次来青岛,深为岛城秀丽风光所陶醉,遂萌生在此定居意愿。1923年他第二次来青岛时,市政当局安排他在此下榻。康有为对此处十分满意,于次年购买,题名“天游园”并对各居室作了精心布置。嗣后先生在此会见文化要员,潜心研讨书艺,进行学术创作,一时成为岛城文化名人聚集中心,在青岛近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故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也是目前青岛市唯一对外开放的文化名人故居。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天主教堂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歌特式建筑,里面的壁画和陈设,以及高高的双塔,都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它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该堂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结合而成。屋顶覆盖舌头红瓦,其气势宏大,且又古朴典雅。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堂内大厅高18米,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堪称庄严美观。可容纳教徒千人,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文革” 时,教堂受到严重破坏,1981年4月恢复使用,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漫步岛城,几十处青岛文化名人故居掩映于红瓦绿树之中,成为一枚枚钉在城市文化地图上的符号,令人浮想联翩。青岛文化名人故居,特别是近现代文化遗存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正是这些颇含人文传统分量的名人故居,见证着青岛人文发展中引以为荣的一段历史。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Candice)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