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学生驴友不少都锁定一个目的地———“古徽州”。不过,西递、宏村等“名村”很有可能不够清静,那就找一个古徽州地块上的“新”去处吧———江西瑶里!
瑶里距景德镇市区60公里。古时候被称为“窑里”,因为瓷窑而得名,历史上曾是古徽州大道上的一个商贸重镇,据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窑火就是从这里点燃。后来瓷窑外迁,“窑里”有名无实,便改名叫“瑶里”了。
瑶里的村民祖先大多迁自安徽休宁、祁门和现属于江西的婺源,所以瑶里在文化上更接近于徽商源地———古徽州。
梅岭古樟树下转圈
坐了一天的汽车,我们在太阳落山之前进入了梅岭。路边的植物覆盖率让人觉得呼吸都是清冽的,把白天的暑意都化解了。大片茂密的绿色树丛背后隐约透出一点老房子的檐角。快到梅岭山庄时,只见左手边的农田里有一座古旧的小石桥,桥上砌着石屋给人挡风遮雨,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红军桥”,当年《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那段“送盐”过桥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梅岭山庄给我的第一印象显然和身处“江西地界”不太一样,更像苗家的风格:一排吊脚楼依山而建,另一条向下的台阶通向水边的好几座小竹楼。这些都是供游客们住宿的客房。房间不大,但全木结构的建筑和装饰让人觉得好像住在一个大树洞里,夏夜变得既原始又浪漫。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去看梅岭的古樟树和“江南第一祠”。樟树和宗祠是古徽州的“标识”。梅岭有一大片古樟树群,其中最粗壮的一棵老樟树竟要6人才能环抱!俗话说,“樟树底下走一走,能够活到九十九”,所以我们都赶趟般地在树下散了几步。樟树旁的白墙黑瓦里面的张氏宗祠,像一切徽派的老房子一样,青苔、石板、粗大的木柱子和飞来飞去的蜜蜂,都让人能迅速安静下来。有村民在村口的小水渠里洗衣服,一个小孩子被妈妈放在木桶里照管着,这也是徽派的习俗哟!
汪湖发现徽饶古道 前往汪胡生态风景区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但汪湖正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简单地说,那里有山,有树,有瀑布,有古道。
汪湖原名汪胡,指汪、胡两姓氏所居住的地方。五华山的山泉汇集成河,将居住地一劈为二,正好把两个姓氏分开,逐渐“胡”便改为“湖”了。现在的汪湖是国家级的森林公园。
进入景区,走在林阴下的木栈道上,无需多久就能看到远处的山上挂着白色的“帘子”,还能听到隆隆的水声。这就是落差200多米,宽70多米的南山瀑布,当地人都叫它“小黄果树”。走近瀑布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水气让人顿时清新无比。虽然它不像贵州的黄果树那样可以“穿越”,但扶着木头的栏杆站一会儿依然会从头湿到脚,然后再退几步在大石头上晒晒太阳,听听鸟声,或者下到半山在茶楼里泡上一壶绿茶,瑶里自古出产茶叶,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的就是瑶里的茶叶。
下山的时候,看到山路边有一条青石板的旧路通向山上。旁边竖着一块指示牌,上面写着“徽饶古道”!这实在是让人很惊喜的发现。那一段山路树林茂密,还有白色的小小花瓣洒落在木栈道上。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当年这里可是那些由长江北岸通往徽州、饶州的客商必经的要道,同时,饶州的茶和徽州的墨也通过这条古道流向了全国各地。“徽饶道”相当于从前的“国道”。只是现在,除了偶尔有户外爱好者体验穿越之外,已经很少有人打扰了。
瓷茶古镇惊艳老房子 我们投宿在瑶里古镇上的“瑶里客栈”。客栈院子一墙之隔,就是一条石板铺就的老街。老街不宽,没有想象中的热闹,倒是石板路上刻着的字显得很古老,仔细一看,原来是几块清朝年间的墓碑,现在竟然成了村民们每天要走过的铺路石了。据说小镇始建于西汉末年,当年制瓷业兴旺的时候,街上整日都能听到哗哗的水声和制坯的锤打声。古镇里有一条宽阔的瑶河,数百栋明清的古建筑就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的两岸。沿着河岸随便闲逛,能有不少惊艳的发现。虽然是夏天,但只要一进入那些老房子,就立刻会凉爽起来,古建筑的环境学真的很有道理。
瑶里村古建筑群规模庞大,至今保存完好的有明清商业街、宗祠、进士第、大夫第、翰林第、老屋、狮冈胜览等,其中狮冈胜览始建于清朝末年,是一幢欧式建筑风格的民居,屋内门窗、房梁上有近百幅木雕。古镇上还有很多革命历史遗址,如陈毅旧居(新四军留守处)、新四军驻址等。
这里的人们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早上5点以前是从河里挑饮用水的时间;到了10点,主妇们便开始到河边淘米洗菜;下午1点起则是洗衣服的时间;而刷马桶则要等到下午5点以后才能进行。多年以来,古镇里的人们延续着这样传统而又科学的生活习惯,为居住在下游的人带来了尽可能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