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棂通俗的说法是窗格,最初注重实用性,后随着居民审美需求的提升,窗格渐渐变成花格。窗棂在中原、江南、陕北很普遍,园林建筑用的更多,是一种典型的汉文化的体现。正因如此,当你走进吐峪沟的麻扎村,在这个古老而赋予民族特色的村落里,看见那些精美的窗棂时,不禁有些震撼了。

当我第一次走进吐峪沟的麻扎村,就惊奇这似曾相识的窗棂。窗,宛如人的眼睛,吸纳着自然赋予的能量 ,折射出内在的影像,于是,那不同花纹的窗棂成了吐峪沟黄黏土房透视灵魂的窗口。
从汉代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已将自己的祈愿、祝福和喜悦刻在了窗棂上,花纹图形不同,祈福的含义亦有不同。可是,这窗棂如何到了吐峪沟的麻扎村,又如何成为黄黏土房的“眼睛”,确实是件令人惊奇的事情。
想到吐峪沟在唐代前是个佛教盛行的地方,不免猜测,给这片民居带来窗棂概念的第一人究竟是谁,是传授经文的和尚,修建寺院的工匠,还是远道而来一心向佛的居士?
答案肯定是无法得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与佛有关,与美好的初衷有关。
清晨的阳光钻进这个古老的村庄,沾着黄黏土房古朴浑厚的气质,立刻将周边的景象渲染得飘渺起来,如梦似幻。恍惚间似乎看到千年前的黄黏土房,竟然和现在的黄黏土房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木窗有了变化。原建设厅厅长陈震东专家八个字总结了这黄黏土房的特点:台高墙厚窗小平顶。不难看出,这窗小就是黄黏土房最初的特点。
细想想,在火焰山随山坡而建的房屋,选择窗小也是有原因的,夏隔热秋防风冬保暖,可无论窗的大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窗棂,那各种图案,汉文化一览无余的窗棂。
还记得著名的摄影家黄彬老师曾有幅经典的作品,透过被岁月风蚀了的只剩一半的窗棂看窗外的黄黏土房,那种画面的穿透力,将人们的思想超越时间地域,无限制地扩大延伸。
今天,村庄已经被称为维吾尔古村,但在这个维吾尔民俗浓郁的村庄里,却到处可见中原文化的点缀。漫步在村庄,无论是西周和战国年代象征的十字格和斜方格的窗棂,还是汉代的直棂、琐文和斜格窗棂,或是明清两代较为典型的遗存,苏州园林和徽州民居的窗棂,在这都能找到。
一旦将注意力放在窗棂上,走到哪眼中都是窗棂,窗都是方的,横长方形、竖长方形、正方形,各式各样的窗棂有上百种之多,有镂有花草、几何图形,有表示吉祥万德的“十”字(梵语)窗棂等各式图案,美观大方,玲珑剔透,使屋里屋外似断非断,似隔非隔,可谓“断断隔隔自成景,疏疏密密窗如画”。
精美的老式窗棂蕴藏着这座古村的灵魂,汉文化的艺术风格,在方寸之间汇流。这一个个窗棂,经巧匠之手后,变得异常精致而和谐。立于窗棂之下,凝眸间,仿佛完成了一次时间与空间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