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武灵丛台
武灵丛台位于邯郸市内中华大街中段西侧,占地360亩。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它由许多台子连接垒列而成,“连接非一,故名丛台”,或称武灵丛台。现在的丛台高26米,南北皆有门。从石狮雄踞的南门拾级而上,右侧的台墙上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个古体大字,展示了丛台的地理形态。南门外,矗立的石碑上镌刻着中国当代文豪郭沫若1961年秋登临丛台时题写的诗句;北门内,迎面立着清朝乾隆皇帝1705年登丛台的题诗刻石,都赞颂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业绩。 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灵馆”,馆前有“回澜亭”,西屋为“如意轩”,东面是武灵台,从这里进入丛台的最高层。在武灵台的入口处,嵌有一幅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壁画。坐北向南的圆拱门的门楣上,题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大字,门里边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黄梁梦吕仙祠位于邯郸城北10公里处,始建于宋代,明清曾进行重修和扩建。占地约20亩,是一组规模宏伟、保存较好的明清时代建筑群,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名扬海内外的古迹胜地。吕仙祠坐北朝南,门前有高大的“二龙戏珠”琉璃照壁,“邯郸古观”四个大字镶于门额之上。进门为前院,院南照壁嵌有“蓬莱仙境”四个草书石刻,笔势飞舞,苍劲有力,相传为吕洞宾手书。与石刻相对的是通向建筑群中轴线的丹门,门上悬有明嘉靖皇帝题写的“风雷隆一仙宫”匾额。过丹门为中院,院内建有莲池,池中建桥,中央有八角攒角的八卦亭,恬静典雅。周围红墙环绕,池中荷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池北有三门,中门便是午门,上书“神仙洞府”,东西两侧为月亮门。进午门往北,正面为硬山式的钟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有月台,内塑钟离和两童子像,东西有钟楼、鼓楼,间有古松翠柏点缀,确有古观幽雅之遗风。过钟离殿往北又是一院,正面一殿最为雄伟,即黄粱梦吕仙祠主殿——吕祖殿,歇山式琉璃顶,面阔进深各三间,前后各出单步廊,五彩鎏金斗拱,飞檐翼角昂首望天。殿内塑吕洞宾和童子像,两壁嵌题咏刻石5块。殿前有拜殿和月台,两侧为东王母殿和西王公殿各七间。最北处便是吕仙超度悟世的卢生睡宫,也称卢生殿。殿内有大青石雕刻卢生睡像,头西足东,侧身而卧,两腿微曲,睡意朦胧,维妙维肖。睡床高二尺,长五尺,与睡像连成一体。东、西、北面墙壁上绘有壁画,展现了卢生一枕而觉,一觉而梦,“富贵荣华终幻因,黄粱一梦了终身”的意境。殿前回廊有明、清时期的碑碣,其中邯郸进士王韵泉所绘梅花和题诗:“梦醒黄粱方悟道,心同明月可寻梅”,颇受游人赞赏。
赵王城在市西南,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赵都的宫城遗址,分东、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512万平方米。遗址北临渚河,地处太行山余脉,土筑残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气势雄伟。城内地面上有布局严整的大型夯土台,如龙台、北将台、南将台等,地下有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龙台最大,东西宽265米,南北长285米,高19米,是当时主要宫殿基址,显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
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 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它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步桥、回车巷、磁山文化遗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晋冀鲁豫军区旧址……游邯郸会使您如同穿越时光隧道,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变迁的沧桑,感受到三千年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