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去西塘,就先在网上查了一下,谁知这一查,人还没去,心就留在了那里。我们一行十多人是在中午时分赶到这个江南名镇的。临行的前夕,天空还下着小雨,格外的如着我的想往,因为江南的水乡,我以为须是下着小雨,才能透出烟雨江南的独有韵味。只可惜,当我们身在西塘时,烟云已经散去,剩下的只是三月的明媚了。

好在不管如何浓妆淡抹,西塘总是那么风情万种。徜徉在明清古居间的街巷里,沿路望去,街巷两边,家家开着市面,户户挂着灯笼,盐青豆、八蒸糕、臭豆腐、粉蒸肉等极具西塘特色的风味小吃摆满了大街小巷,而竹木丝玉之类的工艺品更是琳琅满目,摩肩接踵的游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品尝和挑选它们而不用担心主人会有怨言。
游过街巷闹市,有一处景点是一定要去的。石皮弄,一条宽约一米,长有八十余米的悠长巷道。一望见它,我的脑海里立即就浮现出了一种意象:淅沥的雨中,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彷徨青年与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邂逅在悠长的雨巷里,没有对白,只有背影。虽然巷口留影的人络绎不绝,然而,这种很美的意象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总在想,在如今熙熙攘攘的纷扰中,还会有撑着油纸伞的彷徨青年吗?雨巷依旧,谁又是那个结着幽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呢?戴望舒,一个雨巷诗人,尽管早已作古,也尽管他的雨巷并非特指西塘,可他诗中营造的这幅意象,却为后来的西塘平添了几分风月。
当然,西塘的风月还不止于此。走上拱拱的环秀桥,一幅江南水乡古镇的水墨画生生的就突展在你的眼前:款款的河道,拱拱的石桥,檐檐的廊棚,还有河道两岸错落有致的、灰黑色的明清古居,以及古居下悬挑于外的杏黄店旗。所有这些,无不折射出百年老镇的古朴风貌。据说,这里至今还生活着几千户人家,日出有炊烟,日落有雾霭,古柳树下,青石板上,老人们时常促膝而聚,唠唠家长里短,油米盐茶,晚上临风把盏,梦里枕水而眠,民风淳厚的有如百年陈酿。西塘人的怡然自得由此可见一斑。
漫步在暮色西塘的街巷,最让人赏心的就是沿街店门张挂着的红灯笼,葫芦串一样的红灯笼溜着街的排开,把悠长的街巷烘托得很有意境,而偶有的深宅大院直让人想起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倘若你又行在西塘的河道,感受到的却是别番的风月。河道两岸依然是张挂着葫芦串一样的红灯笼,也依然是溜着岸的排开,它们与空中的皎月一同映在恬静的水中,被不时摇桨往来的客船划破了镜像,影影幽幽的,颇似一些散落的梦的碎片,让人生出几许淡淡的惆怅。不过,廊棚下游人如织的繁华,似已遮盖了一切,夜游的兴致便愈加的浓郁起来。
于是,就在这样春风沉醉的晚上,我们十多人租了两条摇船,荡荡漾漾地就摇进了河道。我们的船上有着美女、歌手,临着这样的西塘夜色,不由得就对起了歌谣,悠扬的歌声回荡在廊棚下,引得岸边驻足小吃的游客也引吭唱和,博得了周边的一片喝彩。而最吻合着意境的是一曲《弯弯的月亮》,听着这样的歌谣,看着光影摇曳的河面,让我不禁就想起秦淮河的桨声灯影,然而,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浮散着一种后庭花般的金粉之气,全然不如西塘的桨声灯影,是一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般的恬淡素美。
“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度水中天”,西塘的风月,一定要在摇着小船慢慢驶过小桥流水之后,你才能品出她迷人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