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游走神州 >> 正文
岳麓山:万水千山拜眼前
http://www.hnta.cn 2008-2-2 来源:雅虎旅游 点击:

    岳麓山又称麓山、灵麓,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一。岳麓山范围约31平方公里,景观中心约8平方公里,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离市中心五一广场不过5公里,既有近城方便,又有深山幽静之趣。入山中,扫城市喧哗之扰,有脱俗之感,如此景观,为国内名山城市之罕见。
    南北朝时的《南岳记》就提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由此得名。岳麓山周围有天马、凤凰、绿蛾、金牛等峰岭拱护,连峦叠峰数十公里,山中石骨巷秀,树木葱郁,如一翡翠玉屏,横丛在湘江两岸,人们称它“碧嶂屏开,秀如琢玉”,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唐宋以来,岳麓山即以林壑幽美,山幽涧深闻名。六朝罗汉松、唐宋银杏、明清松樟相当著名;爱晚亭、清风峡、蟒蛇洞、禹王碑、岳麓书院等景观闻名遐迩。这里还葬有黄兴、蔡锷等著名人物。岳麓山春天满山葱绿、杜鹃(市花)怒放;夏日幽静凉爽;秋天枫叶流丹,层林尽染;隆冬玉树琼枝,银装素裹,四季风景宜人。所以,自古有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要到这里游赏,从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与文化故事。到宋代,随着潭州讲学之风的盛行,岳麓山更是胜友如云,张、朱熹等人经常留连山间,感慨“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使岳麓山文化色彩更加浓厚。
    麓山前列湘流,中浮桔洲,万家灯火隔河相望;后绕龙王水,目视湘山大半低。在湘江一桥环视麓山,俨然苍龙北上;移步湘江二桥去看,忽变成雄狮南踞;在西郊望城坡遥望,宛如巨梳抚地;至南麓靳江河口仰视,又好比城堡连天;待到东麓近览,她像突然伸出许多臂膊,将细堂坡,赫石坡,清风峡夹抱,真是“山形步步移也”。奇特的自然风光四时入胜:春来滴翠含烟,夏日荫重凉生,深秋丹枫似火,晚冬岭堆残雪。如此风光曾令多少英雄陶醉,“苍苍云楼直参天,万水千山拜眼前”(蔡锷),“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黄道让),“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就是岳麓风光的写照。
    岳麓山集深涧、悬崖、名泉、幽谷、秀峰、绝顶于一体,或曲涧鸣泉,或石倚中天,登山路径不同,景观意境迥异。从清风峡拾级而上,游人如织,胜迹相连,令人目不暇接;从岳王亭登攀,则只闻自己的脚步声和林间鸟雀惊飞的“朴朴”声;若从赫石坡绕山南行,则似乎有转不完的梁和坡,但闻人言语,不见人踪迹,此乃“名山未入不知深”。
    岳麓山有以下重要景点:爱晚亭、禹王碑、麓山寺碑、古麓山寺、云麓宫、白鹤泉、黄兴墓、蔡锷墓等。
    长沙市岳麓山的清风峡入口处,有一座著名的高等学府和文化中心——岳麓书院。“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孕育了博大精深,广袤无垠的湖湘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先烈、伟人。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岳麓书院,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及赫曦台、爱晚亭等,园林建筑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它们相互联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古代书院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渲染了闲情逸致的士人风格。
    岳麓书院创办于唐末五代,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宋、元、明、清各代,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沧桑千年,弦歌不绝。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集中了大量的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轼、王阳明、王文清、王先谦。从学堂里走出来的学生更令人叹为观止,光是清代,就有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正如余秋雨教授所言,“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岳麓书院至麓山寺之间的谷地,名叫清风峡,峡内林木葱葱,其间小溪清泉环绕,景致清幽,其中有一座建筑别致的亭子,就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792年,原名红叶亭,由当时的岳麓书院山长,清代著名学者罗典所建。清风峡中遍布古枫,每到秋天,遍山的红叶将清风峡映照得非常美丽。
    相传清代学者袁枚到岳麓山浏览,看到当时的红叶亭,取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意境,向罗典建议将红叶亭改名为爱晚亭。据记载,后由湖广总督毕沅将红叶亭正式改为爱晚亭。
    爱晚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亭前有泉水流过。初建时为木质结构,在同治年间改建为砖砌,光绪、宣统年间,均做过修缮。爱晚亭高约12米,为八柱重檐古亭,里面四根红柱,外面四根外柱为花岗石方柱。亭子顶部是绿色琉璃瓦,攒尖宝顶,亭角飞翘,亭中彩绘藻井,亭柱上刻有罗典原撰、清代湖南学监程颂厅略改的对联:“山迳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爱晚亭整体构造古朴典雅,在中国的亭台建筑中,可以算是经典建筑之一,与宋代建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明代建于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清代建于北京的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每当深秋时节,端坐爱晚亭中,手执一杯清茶,观赏满山红艳的枫叶,真可谓云蒸霞蔚,别有一番情趣和意境。
    “爱晚亭”三字系毛泽东1950年12月题写。1913—1918年间,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有志青年常来此聚会,讨论时事或锻炼身体。
    桔洲,桔子之洲,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境内,是湘江的一个江心小岛,长约五公里,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四面环水,洲上林木众多,远看如一艘墨绿色的巨舰,逆水扬波护卫着长沙古城。它西望岳麓,东临城邑,南北长5km,东西宽50~200m,总面积近70hm2,是国内最著名的江心洲,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河绿洲。洲上盛产美橘,故名橘洲。自古以秀丽风光、悠久历史著称。远在唐代,这里就盛产南桔,远销江汉等地。杜甫曾为此写下了“桃源人家易制度,桔洲田土仍膏腴”的诗句。毛泽东青年时代常来此地游泳漫步,在沙滩上进行日光浴。现橘子洲已辟为公园,植有柑橘千株,每当秋收季节,橘果累累;建有亭廊,公园中耸立着一块巨型汉白玉纪念碑,碑上篆刻着毛泽东手书的“橘子洲头”四个大字和他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橘洲中部的两侧建有天然游泳场;洲上有公路纵贯南北。
    湘江大桥飞越桔子洲上空,大桥中部一条长280多米的支桥通往桔子洲,使江心洲与长沙城,岳簏山连成了一片。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王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