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任我行 >> 游走神州 >> 正文
小熊座流星雨
http://www.hnta.cn 2008-12-24 来源: 点击:
  正式名称:小熊座流星雨 Ursids (URS)
  活动时间:12月17-26日
  极大时间:12月22/23日
  极大流量(ZHR):10
  r值:3.0
  平均速度(无引力影响):33km/s
  极大中心:赤经348度 赤纬+75度
  北纬20度(南宁、广州、海口):全夜可观测,清晨最好。
  北纬30度(拉萨、成都、重庆、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全夜可观测,清晨最好。
  北纬40度(北京、呼和浩特、大连):全夜可观测。
  北纬50度(塔城、哈尔滨):全夜可观测。
  望远镜视场中心:赤经348?赤纬+75?和 赤经131?赤纬+66?(纬度>+40?)
  赤经063?赤纬+84?赤经156?赤纬+64?(纬度 北纬30?- 40?)
  小熊座流星雨在80年代的前半部分没有给人们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然而,1986年12月22日欧洲的几名观测者却报告了令人惊异的现象。比利时的果宾(Luc Gobin)报告66.17MHz上信号非常高,根据他的监听,23日的信号比前后几天要高3倍。英国的斯潘丁(George Spalding)则从目视方面证实了比利时人的结果,他在22日观测到ZHR达到87+-29的爆发。挪威的伽德(Kai Gaarder)在22日深夜也观测到了ZHR达到64+-11的剧烈活动,平均星等为1.9,4个小时内共出现94颗群内流星。他的同胞希恩(Lars Trygve Heen)则在2小时内看到了75颗流星,ZHR达到122+-17,平均星等2.61。他们在次日只分别看到4、2颗群内流星。175颗观测流星中,17.1%留下余迹,66颗亮于2等,51.5%白色,33.3%黄色,7.6%红色,2.3%绿色,5.3%蓝色。
  观测综述:一个非常缺乏观测的北半球流星雨,但是在过去了60年里却至少产生过两次大爆发,在1945年和1986年。其它的一些流量增长,在最近的1988,1994和2000年,也都有所报告。其它的类似现象可能由于破天气或者观测者太少,已经被很轻易地错过了。对该流星雨可以采用所有的观测方法,因为它的群内流星中很多都是暗的,而且关于这个流星体群现在已有的工作极少,不可能精确的下结论。
  轨道:以下给出的小熊座流星雨轨道基于几个照相流星数据,塔特尔彗星轨道来自1996年版的彗星轨道星表。1986年福克斯(Ken Fox)计算了1000年前和1000年后的轨道位置。1000年后地球不与流星群轨道接触,950年极大出现在12月28日,极大中心位于赤经214.5度,赤纬+73.2度。
[编辑本段]历史
  小熊座流星雨可能是威廉·F·丹宁在20世纪的中叶发现的。在一些零星的观测之后,直到1945年,毕卡威博士整合了各地流星雨观测者的报告研究,而在1970年代持续的观测,更进一步确认与周期彗星8P/塔特尔彗星有所关联,但仍然有些争议。
[编辑本段]专业资讯
  早期的观测者叙述辐射点的平均位置是赤经 = 217度,赤纬 = +76度,最大期出现在太阳黄经270.66度(大约是12月22日),估计的出没期间是12月17日至24日。
  小熊座流星雨的溪流特别狭窄,训练有素的流星观测者,佛罗里达的诺曼底W麦克劳三世评论小熊座流星雨必定是像象限仪座流星雨一样狭窄的小溪,能观察到极大期的时间不超过12个小时。
  在2007年,8P/塔特尔彗星回归的年份,小熊座流星雨显得特别活跃,强烈暗示与此彗星有所关联。
作者: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