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巴黎是法兰西现实的成就地,那么戛纳便是法国人梦想的天堂口。
位于地中海蔚蓝海岸线中段的戛纳,因为1913年香奈尔小姐在这里的沙滩上脱去束缚女人的胸衣而开始闻名于世。或许是法国人发现在戛纳,他们可以暂时地摆脱现状,去实现一些脱离自己现实生活的东西,犹如英国人发现了美国以及随后打造出的这个梦幻产品,戛纳便是法国人距离自己梦想最近的天堂口,他们能在这里筑梦,在这里圆梦。
不过谈到戛纳,似乎最多的还是一个话题,那就是电影。这个诠释了法国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在让世界关注的同时,的确也让戛纳声名在外。但是或许大家并不知道,能更为真实地表现戛纳,体现法国梦想的却不是戛纳的电影,而是戛纳的游艇。
碧海蓝天下千帆静卧、舳舻千里的场景,让很多第一次到戛纳的国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怎么这里的景色就像挂历中的一般!海水可以蓝得如此彻底,天空可以那般的云淡风清,象牙白的建筑依次林立在星光大道的左岸,与海上的皓白尤物们一动一静地两两相望着。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协调,似乎游艇在这儿绝对不是一个突兀的元素,相反,少了它,你倒会质疑这到底还是不是戛纳了。
刚从火车上下来,第一个映入眼帘的,除了这个城市的难看,就是里面一半的流动人口的脖子上都挂着一个磁卡。红的,黄的,白的,当然也有人没有的。越靠近城市的精神点----王宫,这个挂牌子的“氏族”就越来越集中。离远点,在马路上就有许多白看热闹的人,想偶然能遇上哪个名人,可惜名人已经很久不上马路了。而对于我这样的电影爱好者来说,让你向往的不是莎朗 斯通,也不是Monica Bellucci,而是一张小小的通行证,这让你可以在一个星期内免费看所有的电影。
不过还是让我们从头开始吧:要去戛纳,总要先从找住的地方开始。贵的要命,但你发现还得和其他一些艺术节爱好者合住。坐了三千公里的火车,擦一下流下的汗水,和那些同屋的伙伴打个招呼,虽然你知道这一个星期恐怕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了。
然后就是快点去王宫取著名的磁卡挂牌了。这座建在海上的建筑庞大无比,以它的混凝土外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麽丑陋,土气,真让人怀疑是不是应该给建筑师一耳光。
取了牌子之后,你会想好好把牌子藏在口袋里,免得和那些马路的“狗牌”人员混为一伍,但是后来当你发现要进任何一个小厅,除了洗手间以外,都要出示牌子,你会终于习惯把它挂在脖子上并且带着它一起睡觉。接着,对于艺术节爱好者,就是开始部署“作战地图”了,如何可以从一个影厅奔跑到另一个影厅,如何在一天之内安排看上最多的电影。要知道在每个影厅前都要排队看电影呢。
电影从早上八点开始,可以看到第二天早上三点,所以对我这样的电影爱好者来说,每天做的事就是跑步和排队。午饭不定点,晚饭看情况。白天,王宫前站着许多衣着随便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但一到晚上,这里就成为了衣着优雅的女士和全身黑色西装的男士的天下,到了晚上七点以后,男士的黑色晚装是必须的(深蓝色的都不行,哪怕是最贵牌子的西装)特别是在一些电影演员,导演会参加的场合,他们在闪光灯下,路上著名的红地毯。这些人人士一般都保持着神秘的色彩,电影专家,特邀嘉宾,片商......这些踏着楼梯而上的人,也是决定一部电影命运的人,他们要么在电影后送上激烈的掌声,或者以沉默让电影导演喘不过气来。
等待着他们的命运的到来,演员们在群众的掌声中踏上红地毯。这些群众真可怜,他们可能那麽远地看到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人影。在来戛纳之前,他们想,终于有那麽一天,我能亲眼看看这些漂亮的演员了,但是不,还是只能从现场的大屏幕上一近芳泽。我们得说,演员是种懂得躲藏的动物,一种虚拟的存在。他们从宾馆上了豪华长车,到达红地毯前,参加自己的电影或者一个朋友的电影首映式,又从红地毯坐上车,回到宾馆。其他的时间他们都保存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