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桑葚正红。在这美好的季节置身于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聆听古老的传说,感受人民的热情和友好,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古都见证生死恋
乌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的历史堪与罗马、雅典、巴比伦相媲美。
撒马尔罕曾是帖木儿帝国(1370—1507)的都城,这里有著名的“不死之王”古尔—埃米尔陵墓、列吉斯坦广场、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等标志性古建筑。
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在当时被认为是东方最雄伟的建筑之一,这里有着动人的传说。在大埃米尔帖木儿出征印度凯旋之际,他的妻子比比为了给帖木儿一个惊喜,下令建造了这座大清真寺。就在帖木儿回来的前一天,建筑工人突然罢工,比比找到工头询问情况。工头说自己深深地爱上了比比,希望吻一下她的脸颊。如比比不答应,就不复工。比比没有办法,最终妥协了。不过她用丝巾遮住脸颊让工头亲吻。即使这样,工头对她炽烈的爱之吻在她的脸颊上还是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唇印。帖木儿回来发现后,比比如实交待了情况。
帖木儿一怒之下要他们从这座建筑上跳下来自杀,并说如能生还就放过他们。聪明的比比穿了很厚、很多的衣服,跳下时裙带飞舞恰似降落伞一般护佑她幸存。而那个工头则肋生两翼高飞而去……
友好使者中国缘
乌兹别克斯坦的年轻人思想开放,充满活力,勤奋好学。乌旅游公司下属“奥林匹克之旅”公司一名30多岁的销售经理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十分能干。一开始,他就不断向记者推介乌名胜古迹,讲述了很多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在塔什干,记者遇到一个叫尤利亚的乌兹别克女孩,临时给我们当翻译。她现在就职于乌国家奥组委。她是一个“工作狂”,经常周六主动加班,并且非常得意于她的“中国缘”。她的中文名字叫林京。她解释说,她热爱中国,喜欢北京,塔什干是个树木繁茂的都市,所以取名林京。当年她考大学时,选择了汉语专业。如今,她不仅能说汉语,而且唱中国歌曲也字正腔圆。去年,她代表乌兹别克斯坦到中国参加“汉语桥”比赛,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名次,但是汉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她希望成为中乌两国的友好使者,2008年到北京参加奥运会,为中乌两国的友好交往搭建语言桥梁。
桑葚映红一片天
在乌兹别克斯坦桑树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栽有桑树。从4月下旬起,桑葚一天天熟透了,红的、紫的,挂满了枝头,甚至有的桑树下落了很多熟透的桑葚果子,让游人不忍心从树下走过。
桑树是乌兹别克人的朋友。没有桑树,就没有丝绸。乌兹别克人把桑树比作蚕宝宝的母亲。乌养蚕业十分发达,并且带动了丝绸业的发展。通过“丝绸之路”,乌兹别克人从中国学到了养蚕、制丝技术。目前乌丝绸业跟中国地方企业有很好的合作。
桑树不仅仅是乌的经济作物,而且已经成为一种颇为壮观的景观——田野中纵横交错,马路边郁郁葱葱,院落里亭亭如盖。这一切预示着丰收在望,人民生活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