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夜景(资料图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苏丹和埃及有一群人,就是依靠尼罗河养家糊口,而这维持生计的宝贝不是别的,正是河岸边那不起眼的黑泥巴。
“尼罗河沃土变成的木乃伊”
在埃及,河泥砖被称为“尼罗河沃土变成的木乃伊”,它的发明和使用,象征着埃及由蒙昧步入文明。说起尼罗河的黑泥,简直是天赐的烧砖好材料。据记者了解,北非地处干旱沙漠地带,多沙少土,用沙土制成的砖又脆又干,稍用力一碰便会破碎,用来盖房子根本不牢靠。而尼罗河谷地带,由于河水定期泛滥,带来大量有粘性的黑色河泥,这种泥非常“肥”,感觉攥上一把就能出油。中国的粘土砖都要掺杂许多化学添加剂,在当地,只需要加入少量的桔梗碎末就够了,制成的砖头坚固而有韧性,耐风雨、耐冲击,盖出来的房子不仅结实,还冬暖夏凉。由于北非河流很少,尼罗河谷的砖头自然奇货可居,在苏丹、埃及和周边各国卖得很火。
烧砖是尼罗河边从法老时代传下来的古老工艺,人们至今仍坚持靠手工完成全部过程,决不借助任何机器。“只要有砖烧,生活不用愁。”每天清晨,穆斯林第一次礼拜的宣礼声响起,袅袅青烟飘荡在尼罗河两岸,这是烧砖人每天劳作的开始。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们为“砖头人”。记者的住地就在离尼罗河不远的下风处,所以经常是闻着烧砖的牛粪味醒来。日头下一个个小黑影在无数个砖窑间穿梭,据说这种景象被苏丹人当作一天开始的好兆头。而在烧砖旺季,每天更能见到烟锁长河的壮观景象。
制砖虽然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还真有些学问。比如取土的位置就有讲究,懂行的人都会选择在河道转弯处挖土,因为这里的土质最肥。制作中最耗时的就是搅拌了,一般都是好几个壮年男子用锄、镐反复翻土,直到混合均匀后分批抬到一个土台上,用专门的模具做成砖的形状。再经过两三天的晾晒,就可以进窑烧制了。
北非人钟情于香料,这一点甚至体现在盖房上。据说有人就在河泥中拌入香料,用这种“香泥”制成的砖头能发出芬芳气息。想必住在冬暖夏凉又有香味的房子里,感觉一定很爽,就是不知道造价要多高了。
“砖头人”里出现高材生
盖砖窑是烧砖前的准备,这项手艺曾经是老师傅的专利,没几十年的工龄很难被砖厂聘请。但是这两年也开始出现年纪小、学历高的工匠。塔立克是苏丹科技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从事砖窑设计和施工。他自豪地告诉我,短短三年,他的工资已升到月薪500美元。
其实,早在古埃及时代,人们就懂得用河泥制砖。不过,当时的砖是靠太阳晒出来,而不是用火烧制。因为埃及是热带沙漠气候,日照足、降雨少,晒出来的砖和烧出来的差别不大。据说金字塔内部的方形墓室就是用这种泥砖构建的。到了埃及独立的时候,烧砖业已经成为全国最普及、最发达的工业。而目前在苏丹,全国90%以上的建筑用砖都来自尼罗河边“砖头人”的辛勤劳动。正是有了这只数量上万的“砖头人”大军,才能支撑起苏丹每年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