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型产业跟不上”
http://www.hnta.cn 2015/11/24 16:12:34 来源:新京报 点击:次
新京报: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意义何在?
魏小安:2009年国务院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毫无疑问提升了旅游的地位,对旅游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记得2001年在起草国务院9号文件的时候,我们曾和国家发改委有一个很大的争议,当时他们就说,“不能提旅游是支柱产业。”经过上层领导的定夺,当时在国家层面,没有提“旅游是支柱产业”。但是到了2009年,这个说法直接转换为国务院使用的语言了,这说明了有关部门认识的进步,当然,产业发展到这一步,大家也自然而然会这么看了。
早在1986年到199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经做了一个关于“中国旅游发展战略”的课题,形成了三个主要成果,在当时具有突破性。第一,提出了旅游属于“经济产业”,明确了旅游发展的性质,叫经济性;第二叫做“适度超前”,提出旅游在国民经济的行业里面一定要适度超前;第三叫“全面拉动”,指出了旅游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当时很多人不赞成,觉得把“旅游”捧得太高。但今天,这些说法一点也不用争议。当年的“中国旅游发展战略”还预测,21世纪前三十年,必有十年叫做“世界中国旅游十年”,如今已成真——2014年,世界旅游的增长率百分之三十是靠中国拉动的,中国已经变为世界旅游的火车了。中国旅游打喷嚏,世界旅游就要感冒。
新京报:怎么看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魏小安:结构的问题,永远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旅游产业中也是一样。旅游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是结构性问题,解决不好,是中国旅游之忧。
目前中国的旅游经济中,结构性的短缺和结构性的过剩同时存在。现在有人说“景区太火爆了”,我不这么看,全国两万个景区,火爆的只有两百家,只有1%火爆,能说行业火爆吗?但因为这1%影响很大,所以有的人只看到了这1%,而忽视了99%,这样的判断本身就是错误的。
此外,现在中国人的度假需求越来越强了,可是我们的度假产品严重不足,所以就逼着度假旅游者也不得不跑到景区里,这就加剧了景区供求关系的紧张。如果国内有更多好的度假产品,大家都去度假了,为什么还要去景区呀?所以现在中国游客度假都跑到了东南亚海岛。这都是结构性问题。
再比如,城市酒店现在严重供过于求,去年城市星级酒店,1万3千家亏损59亿;但同时仍有很多酒店赚钱。这说明,新一代的酒店产品,要向主题酒店、度假酒店、文化酒店、精品酒店等方面转型。这是目前酒店行业存在的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型产业跟不上来,在整个经济领域都存在这样的深层次问题,这也就是最大的问题,对于旅游业来说,也是如此。
新京报: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经济未来趋势是什么?
魏小安:也许再过三十年,所有重复性劳动都不需要了。那时候的人干什么呢?第一是从事创造性的劳动,第二就是玩儿,就是去旅游休闲度假。那么旅游经济的发展还用说吗?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三十年前,我们想象不到今天的景象,比如现在的“互联网+”。
我想说的是,互联网加到某一个行业,这个行业传统的那一块“一定要减”,同时会有新的东西兴起。我将之叫做“一加一减一兴起”。从旅游角度来说,互联网加到旅行社行业,传统的旅行社业态基本淘汰,只不过现在还叫这个名字而已。十五年前旅行社业态现在还能维持吗?现在兴起的是旅游电子商务。
再比如,互联网加到酒店行业,产生了两个大的影响,一是传统酒店销售一大部分转到OTA,二是兴起了“途家模式”,把闲散房屋形成一个共享,这就意味着我们传统的酒店行业必然萎缩。互联网加到出租汽车行业,滴滴、专车都出来了,所以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一加一减一兴起”。互联网加来加去,最终兴起的必然是旅游休闲度假。
大事件
1995年
国家正式实施工作五天,休息两天的作息制度。
1995年
1999年国庆节,国人首次享受了七天的长假期,直接推动了我国进入大众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
1995年
2009年,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多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1995年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要求到2020年“基本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把发展旅游业,保障国民旅游权利上升为国家意志。
1995年
2014年,国务院以31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扩大旅游消费作为阶段性的工作重点。
魏小安:2009年国务院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毫无疑问提升了旅游的地位,对旅游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记得2001年在起草国务院9号文件的时候,我们曾和国家发改委有一个很大的争议,当时他们就说,“不能提旅游是支柱产业。”经过上层领导的定夺,当时在国家层面,没有提“旅游是支柱产业”。但是到了2009年,这个说法直接转换为国务院使用的语言了,这说明了有关部门认识的进步,当然,产业发展到这一步,大家也自然而然会这么看了。
早在1986年到199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经做了一个关于“中国旅游发展战略”的课题,形成了三个主要成果,在当时具有突破性。第一,提出了旅游属于“经济产业”,明确了旅游发展的性质,叫经济性;第二叫做“适度超前”,提出旅游在国民经济的行业里面一定要适度超前;第三叫“全面拉动”,指出了旅游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当时很多人不赞成,觉得把“旅游”捧得太高。但今天,这些说法一点也不用争议。当年的“中国旅游发展战略”还预测,21世纪前三十年,必有十年叫做“世界中国旅游十年”,如今已成真——2014年,世界旅游的增长率百分之三十是靠中国拉动的,中国已经变为世界旅游的火车了。中国旅游打喷嚏,世界旅游就要感冒。
新京报:怎么看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魏小安:结构的问题,永远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旅游产业中也是一样。旅游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是结构性问题,解决不好,是中国旅游之忧。
目前中国的旅游经济中,结构性的短缺和结构性的过剩同时存在。现在有人说“景区太火爆了”,我不这么看,全国两万个景区,火爆的只有两百家,只有1%火爆,能说行业火爆吗?但因为这1%影响很大,所以有的人只看到了这1%,而忽视了99%,这样的判断本身就是错误的。
此外,现在中国人的度假需求越来越强了,可是我们的度假产品严重不足,所以就逼着度假旅游者也不得不跑到景区里,这就加剧了景区供求关系的紧张。如果国内有更多好的度假产品,大家都去度假了,为什么还要去景区呀?所以现在中国游客度假都跑到了东南亚海岛。这都是结构性问题。
再比如,城市酒店现在严重供过于求,去年城市星级酒店,1万3千家亏损59亿;但同时仍有很多酒店赚钱。这说明,新一代的酒店产品,要向主题酒店、度假酒店、文化酒店、精品酒店等方面转型。这是目前酒店行业存在的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型产业跟不上来,在整个经济领域都存在这样的深层次问题,这也就是最大的问题,对于旅游业来说,也是如此。
新京报: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经济未来趋势是什么?
魏小安:也许再过三十年,所有重复性劳动都不需要了。那时候的人干什么呢?第一是从事创造性的劳动,第二就是玩儿,就是去旅游休闲度假。那么旅游经济的发展还用说吗?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三十年前,我们想象不到今天的景象,比如现在的“互联网+”。
我想说的是,互联网加到某一个行业,这个行业传统的那一块“一定要减”,同时会有新的东西兴起。我将之叫做“一加一减一兴起”。从旅游角度来说,互联网加到旅行社行业,传统的旅行社业态基本淘汰,只不过现在还叫这个名字而已。十五年前旅行社业态现在还能维持吗?现在兴起的是旅游电子商务。
再比如,互联网加到酒店行业,产生了两个大的影响,一是传统酒店销售一大部分转到OTA,二是兴起了“途家模式”,把闲散房屋形成一个共享,这就意味着我们传统的酒店行业必然萎缩。互联网加到出租汽车行业,滴滴、专车都出来了,所以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一加一减一兴起”。互联网加来加去,最终兴起的必然是旅游休闲度假。
大事件
1995年
国家正式实施工作五天,休息两天的作息制度。
1995年
1999年国庆节,国人首次享受了七天的长假期,直接推动了我国进入大众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
1995年
2009年,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多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1995年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要求到2020年“基本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把发展旅游业,保障国民旅游权利上升为国家意志。
1995年
2014年,国务院以31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扩大旅游消费作为阶段性的工作重点。
作者:魏小安 通讯员:本站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业内:在线旅游之病如何治? 2015/11/23 10:27:21
- 李金早:旅游外交成为中国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2015/11/19 9:07:37
- 张凤有:“旅游 ”时代如何做好加法? 2015/11/18 11:01:51
- 李金早:为红色旅游发展点赞 2015/11/13 10:17:37
- 蔡密林:“旅游+金融”助推我国向旅游强国迈进 2015/11/12 11: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