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城”,应该是郑州人熟知的一个地名,已在郑州断断续续沿用了1100多年,其中作为旧时的管城县名,就使用了700多年,而且还包括今天的管城回族区。
历史上的管城一度名声响亮,甚至被用作郑州的别称,明代诗人薛《重过郑州》诗中“自古中州胜迹多,管城风物喜重过”句中的管城就是指的郑州。 管城之名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此前则称作管。据考,早在殷商时期,管就是商王朝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聚居点,当时为之地。《诗谱》称:“邶、、卫者……自纣城而北曰邶,南曰,东曰卫。”的范围相当东起今郑州市区东,西至今西安市附近,北至今安阳市以南,南到湖北省的西北部。管在殷时称关,周灭殷后改关为管。其实,关、管两字古音相同,字义相通,之所以称关(管),是因为它地处周王朝直辖区域的最东境,是北勇曹(今山东省西部)、卫(今豫北及河北省南部),东达宋(今豫东及山东省西南)、鲁(今山东东部)的重要关口。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36),为统治东方被征服地区,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封于管,叔鲜又称作管叔。《墨子·公孟篇》:“周公旦为天下之圣人,关叔为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以周公旦与关叔并举,并称之为“同服”(兄弟),足证明“关叔”即“管叔”。管叔封于管后,管又称作管国。 那么,管城之名又始于何时呢?查历代史籍,《后汉书·郡国志》载:“中牟有管城,杜预曰管国也,在京县东北,《汉书音义》曰‘故管叔邑’。”这是关于管城一名的最早出处。这段史料中所引《汉书音义》一书的作者应劭为东汉末人,应劭释“管城”为“故管叔邑”,说明最迟在东汉末年便有了“管城”之名。
至于管(管叔邑)为何演变为管城,经多方考证,笔者认为,管城之名的出现完全是人们对管和管叔邑称呼的自然改变。管国已不存在,然国废城尚存。管曾是管国所在地,故最初管城很可能是以管的别称出现的。久之,约定俗成,管城之名自然取代了管和管叔邑。《括地志》亦云:“郑州管城县外城,古管国城也。” 在沉寂了1600多年后,管城终于隋开皇16年(596)脱离中牟县而单独置县,历唐、五代、北宋、金、元代,先后为管州、郑州治所,一直到明代初年撤县并入郑州,管城县共存在77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8月,郑州市金水回族区与陇海区合并,定名为管城区,管城作为地名被再次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