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世界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提供的资料,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欧洲和中国的一些著名建筑大师在上海设计了一批风格朴素、简单实用的楼房,这些建筑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已经成为上海市的地标。但近年来,城市高速发展的种种压力给这些老建筑的生存带来威胁。
如果想真正深入地感受下上海老建筑的话,建议你以步行的方式去体会那些风格迥异老房子的魅力。路上你会看见中式西式老式新式各类风格的建筑,让你一路惊叹上海的风情万种。
也许您以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盛名为外滩所专有,其实,苏州河沿岸又何尝不是呢?
上海邮局与上海邮政大楼
坐落于四川路桥北堍的邮政局大楼,便是这些建筑中较为突出的一座。8层高的塔楼雄伟而不呆滞,顶部为巴洛克风格的装饰亭,原有天使群雕和两组主题雕像,环绕楼顶及装饰亭(“文革”中尽毁,现有的雕像为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配以大楼两侧的科林斯柱,端庄秀丽,楼内二层营业厅,宽敞华贵,时有“远东第一大厅”之誉(现今的内部结构布局已有变动)。值得一提的是,该大楼为上海第一座钢筋结构和砖石外墙的建筑,竣工之际着实轰动了一番。
苏州河沿岸的优秀建筑不计其数,如原英国领事馆、河滨大楼、公济医院大楼、上海总商会大楼……
上海邮局与上海邮政大楼。上海最初办理邮政事务的是江海关邮务处,海关于1878年试办邮政后,将原来的邮务处扩建为对外经营的江海关书信馆,设在外滩海关大院内,专门收外文信件,投递则委托工部局书信馆代办;同时筹建民间代理机构——华洋书信馆,专门收寄、投递中文信件。上海华洋书信馆于1878年6月25日成立,设在汉口路福德里内。1879年11月30日,江海关书信馆改称江海关拨驷达局(Customs Post Office)。1892年8月,总税务司赫德下令割断江海关拨驷达局与华洋书信馆的关系,该馆遂于9月停业,其业务由江海关拨驷达局全部接办。1897年正月初一,江海关拨驷达局改组成上海大清邮政局,设在江海关大楼后院拨驷达局原址,由江海关税务司雷乐石Ls.Rocher兼任邮政司。同年十月初六,上海大清邮政局接管公共租界工部局书信馆,收寄和投递全部中外公众邮件。1899年正月初六,上海邮政局更名为上海邮政总局。1907年9月29日,上海邮政总局租赁北京路9号怡和洋行建造的大厦,自海关后院迁入新址;1911年6月更名为上海邮政局。1913年12月根据邮政总局改组机构的方案,上海邮政局改称上海邮务管理局。1924年11月在四川路桥北建成一座集古罗马巨柱式建筑与意大利巴洛克钟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邮政大楼,12月1日,上海邮务管理局迁入新楼。
1949年5月,我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上海邮务管理局。1951年8月,改称邮电部上海邮局。1955年8月,改称邮电部上海市邮局。1958年4月,管辖上海市邮局的上海市邮电管理局迁入北苏州路276号上海邮政大楼。1970年1月,改称上海市邮政局,1973年12月被撤消。1978年3月重新组建上海市邮政局。历时76年的上海邮政大楼依然矗立在苏州河旁,犹显雄风。目前上海市邮政局正在努力把它建成邮政博物馆。
上海邮政局南侧有欧式立柱相间的外墙
黑石公寓(Blackstone Apartments)
复兴中路1331号
建于1924年,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公寓住宅
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色石材,建筑由此得名。
二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曾在此办公。
克莱门公寓(Clements Apartments)
复兴中路1363弄
建于1929年,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由比利时人克莱门建造。
当年他看到上海的外来人住房需求增加,于是建造此房供包月出租。因使用特殊,所以房屋构造特别,每一套房间卧室、卫生间齐全,但没有厨房,南面两楼中间有一个公共餐厅,后来餐厅曾改为饭店、书场等。随着居民纷纷迁入,内部结构已经面目全非。
还未修缮的20号内克莱门公寓群
绕到20号楼的后面,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精致小花园,有灰色的木桌和铁椅,桌上四散着四支烛灯和两支点过的方形蜡烛.边上一架烧烤用的烤具早已生锈......时光流转,而没有一代主人愿意搬走它们。
克莱门公寓
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原莫利爱路),坐落着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这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1918年至1925年间在上海的寓所。为了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这栋住宅捐赠给他。这里是孙中山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也是他思想发展和飞跃的历史见证地:在这里,孙中山潜心研究革命理论,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在这里,孙中山会见中国********和苏俄代表,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完成了他思想上巨大的飞跃;在这里,孙中山召开会议,着手改组国民党,酝酿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这里,孙中山举行记者招待会,向国人发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号召……
1924年,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
宋庆龄料理完孙中山的丧事后回到上海,继续在此居住。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宋庆龄接受中共方面的劝告,离开了这里。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此寓所移赠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1949年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这里。1961年3月4日,故居成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克赖门公寓内
汾阳路150号。
建于1930年左右,法国文艺复兴鼎盛期的建筑风格。部分窗户上方有垂花雕刻装饰,体现了受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影响。由于建筑的整体外墙和直上二楼阳台的大理石螺旋式楼梯都呈白色,所以人们习称“小白宫”。
40年代该楼为白崇禧宅邸。解放后为上海中国画院使用,60年代又由越剧院学馆使用,到80年代后期改为对外开放的越友酒家。
苏州河上四川路桥和上海邮政总局
东平路9号,1932年建成屋面采用红色法国平板瓦,呈鱼鳞状铺设。墙面为水刷软石,有老虎天窗。
它曾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居所。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婚后虽长期住在南京,但经常来沪却无一固定的适当的住宅。宋氏兄弟为此奔波多时,恰逢贾而业爱路(即现今东平路)9号的业主欲出售此楼,宋家便买下来作为宋美龄的陪嫁之物,后蒋介石提名为“爱庐”,与他在庐山的“美庐”,杭州的“澄庐”鼎足而三。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爱庐”风貌依旧。现为音乐学院附中所使用。
苏州河沿岸的优秀建筑
东平路9号,1932年建成屋面采用红色法国平板瓦,呈鱼鳞状铺设。墙面为水刷软石,有老虎天窗。
它曾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居所。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婚后虽长期住在南京,但经常来沪却无一固定的适当的住宅。宋氏兄弟为此奔波多时,恰逢贾而业爱路(即现今东平路)9号的业主欲出售此楼,宋家便买下来作为宋美龄的陪嫁之物,后蒋介石提名为“爱庐”,与他在庐山的“美庐”,杭州的“澄庐”鼎足而三。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爱庐”风貌依旧。现为音乐学院附中所使用。
黑石公寓底楼大门口
温馨小贴士:
行程用时:
长宁路——徐家汇:5km,徒步45分钟。
徐家汇——外滩:10km,徒步1小时45分钟
外滩——吴江路:5km,徒步45分钟
吴江路——中山公园:5km,徒步45分钟
·交通提示:
中山公园:地铁二号三号四号线中山公园站。 公交13、20、765、88、121、922、949、96、73等。
·特别提示:
1、步行前请勿用餐过多,路上到处都是便利店,可以适当补给食物和饮料。
2、春秋季气候宜人,走这几条线路比较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