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先锋网讯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好干部,最根本的就是他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依,听心声,办实事;视人民为衣食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焦裕禄精神的核心和实质。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焦裕禄精神是否还有其可行性?焦裕禄精神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无内在联系?对此,我们不能不作一番理论思考。
焦裕禄精神体现着为人民服务的规定性。“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多元化的行为方式,其行为的对象是“人民”。众所周知,“人民”具有多种属性。从政治上讲,它是相对“敌人”而言;从社会成员上讲,它泛指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为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过去、现在不是将来,都是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而中国共产党是以包括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在内的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正因为这样,党的三代领导人一再强调“领导就是服务”。胡锦涛总书记还深刻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反复强调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急民所急、想民所想,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今天,作为执政党及其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弘扬焦裕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我们都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当公仆、为人民。焦裕禄同志当年在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的兰考大地任县委书记,他既是一县之首,同时又是全县人民的公仆。他说:“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正是为了这些穷苦百姓,正是为了这些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广大人民,他在兰考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植树治沙、脱贫致富,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如今,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翻来复去的变化,但焦裕禄同志那种视人民如父母,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精神仍需发扬光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所谓“为人民服务”,就是指为那些赞成、拥护和参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服务。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讲为人民服务,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完全彻底地、实实在在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从而造福于人民。
焦裕禄精神反映了为人民服务的客观性。焦裕禄同志曾经说过:“应该教育我们的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为人民服务还分职务高低吗?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啊!”可以看出,这句名言不仅是焦裕禄同志甘当人民公仆的本质 体现,而且它还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应该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生活对所有社会成员,当然也包括担任领导职务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衣、食、住、行,而包括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同时是衣、食、住、行的创造者。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互相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众所周知,人就生活在这幅画面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在相互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普遍联系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属性,人与人也处在相互联系之中,并在彼此相互服务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公仆与主人、干部与群众也是如此。即人民群众为社会创造财富,人民公仆进行有效管理,彼此共同推动社会前进。而公仆的这种管理说到底就是一种服务,公仆就是创造财富的人民群众的勤务员。焦裕禄精神还告诉我们,为人民服务并非是强加于人的主观意识,而是社会生活对其社会成员自我实践的一种义务。今天,我们“纪念焦裕禄同志、弘扬焦裕禄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要体现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上,也要体现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特别是要体现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中。要像焦裕禄同志当年“顶着风沙忍着肝痛,带领群众把泡桐树栽在黄沙和盐碱地上”那样深入群众、真抓实干,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学龄少年能否上得了学,群众有了重大疾病能否吃得起药,遭受灾害能否得到及时的救助,以及如何减轻农民负担,如何保障下岗职工生活和再就业等具体“小事”上。只有把这些事关老百姓利益的事办好了、办实了,才算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了实处。
- 一岗双责 2016/2/23 15:28:54
- 三查三保 2016/2/23 15:22:54
- 三严三实 2016/2/23 15:20:18
- 八项规定 2016/2/23 15:17:03
- 河南省委二十条从7个方面作出20项具体要求 2016/2/23 15: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