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民间服饰的演变
http://www.hnta.cn 2007-11-8 来源:安阳史话 点击:次
服饰崇尚俭朴不侈,但服装款式新旧时代变异较大。民国时期,市民多以机织细布为料,乡间仍多穿手工粗布(土布)。城乡富家兼着绫 锦缎、华达毛呢。款式男多长袍、马褂、布鞋,也着皮鞋。对襟上装,大腰裤。女多旗袍、右襟短上装,戴手镯、耳环、项链。公职人员及学生,男以中山装为礼服,或长袍戴礼帽,学生戴带檐帽,纨绔子弟也间着西装。女多右襟短上衣,下裙装。乡间农民严冬御寒多穿大棉裤。50年代以后,服饰大改,城区长袍马褂绝迹,农村老人仍有穿着长棉袍装,城乡人多穿蓝、灰中山服,或工人装、学生装、军便服。女子一度流行列宁服。80年代,服装样式日渐繁多,流行男装有西服、运动装、击剑服、夹克衫、猎装、滑雪衫、风衣等。女装更是五彩缤纷,夹克、连衣裙、短裙、旗袍,各类款式的毛针织衣衫等。男女青年的裤子有:直筒裤、喇叭裤、牛仔裤、健美裤、西裤等。布料质地为机纺细棉布,继而改为卟叽兼平绒、哔叽、毛料,随着工业发展,化纤、锦纶、涤卡、腈纶日渐普及,高档毛料、呢绒、皮衣等也常为较富裕家庭所用。
童装,随年龄变化款式繁多。周岁时,多穿偏襟右掩腋下小布衫,内用椭圆形布料制成的兜肚,下着开裆无袖裤,前胸连腰,背后系扣,套上衣内。冬季穿“连脚裤”,外罩连袖上衣。周岁后,穿绊带裤。儿童服装多用花色棉布,色泽艳丽,并以绣花、布贴花点缀。
新中国成立前,城乡居民衣服多为自制。建国后,买成衣或请裁缝制做者逐渐增多。
发型,清末蓄长辫,辛亥革命后剪辫。新中国成立前,男多平头、光头,后有背头和分头(中分、偏分)等发型,流行至今;女多独辫、双辫或扎发髻,城内女学生多短发。婚后结髻圆形盘于脑后,俗称“小纂儿”,间或有夹发于脑后和少数烫发者。男童多娃娃头,女童小辫蓄刘海。新中国成立后,发型一度同前,而后逐步变化,成年男子蓄长发,大包头,老年多平头,男青年少有烫发者;女由长发改齐耳短发或偏分式短发(俗称运动头),老年女性改“小纂儿”为短发,女青年多长披发或烫发。
头饰多见于女性,旧时少女多插绢花或绒花于头两侧,扎耳眼,戴耳环。青年妇女多耳环垂肩,城区间有戴项链者。中年妇女别银簪、戴耳环,手戴银鐲、戒指。男壮年,旧时冬季多戴毡帽头、耳封、猴头帽,间有军帽、火车头帽、鸭舌帽。乡间男子多头系白毛巾,腰束布带。夏季戴草帽,肩披毛巾。新中国成立初期,头饰一度同前,唯女性项链、戒指、手鐲不见。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男女戴各种帽式及女用纱巾、围巾配以中西式服装,款式、色调协调,男女青年夏季多戴墨镜或变色镜。女子戴项链、戒指开始流行。
足饰,旧时以布鞋为主,四季有夹鞋、棉鞋之分。夹鞋分软帮、硬帮,多圆口黑布面,棉鞋分深帮、浅帮两种,多用黑斜纹布或平绒。鞋底用线绳密纳,有薄底、厚底之分。鞋式多船形,女有绣花鞋,幼儿有虎头鞋。近代鞋饰无大变。新中国成立后,皮革制鞋、人造革鞋、胶底布鞋、全胶及塑料鞋等款式极为普遍。80年代城市女青年多穿高跟鞋。
袜子,旧时有白布缝制短筒袜,后有机织线袜,有长袜、短袜之分。60年代后多穿尼龙袜,后有腈纶、丝光袜。样式有长筒袜、过膝袜、连裤袜等,色泽多种,质地适用。
改革开放之风,促使男女青年愈加注重仪表装饰,尤以姑娘更甚,力求优雅美观。有少数女子描眉,抹口红,擦胭脂,佩戴戒指、项链、耳环、胸针、发夹等多种饰品。女帽、手套除御寒外,也多含美化装饰之意。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王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