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来荥阳之前,有位朋友就向我介绍过桃花峪这个地方。
朋友说,桃花峪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处,是刘邦项羽中分天下的鸿沟所在地,每年春天,那里都会举办桃花节。
我到荥阳之后,知道桃花峪在荥阳广武镇北面七公里的广武山上,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广武山是座土山,由于土质松软,山上便布满了深浅不一的沟壑。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开始兴建。修成后,经过秦代、汉代、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隋代开通济渠,即唐代、宋代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水运交通干道,相当于鸿沟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直到元代建都北京,开京杭运河,水运干线东移,蔡河就堵塞了。
去年秋天我在荥阳党校学习的时候,桃花峪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曾被安排在我们参观的范围之中。
但那次参观没有安排去看鸿沟,由于季节不对,也没有看到桃花,但对荥阳的地形却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一是黄土高坡的地貌应该是从荥阳就开始了,二是荥阳地形就是诞生鸿沟的地形。特别是在看到黄河中下游分界碑附近那些深沟大壑后,我对这两点认识就又确信了一些。在分界碑的北面,黄河紧贴着山脚静静地流淌着。
再次去桃花峪,是在今年三月份的桃花节开幕那天。随着目的地的临近,我们与桃花谋面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起初只是一小片一小片的霞在坡坎上的绿树丛中,渐渐的,满眼就都被那红霞占据了,无论走到哪儿看到的都是桃花。洋洋漫漫,浩浩荡荡,无节制地铺展到天边。
汽车在一个开满桃花的停车场停了下来。这里种的都是看桃,大朵大朵的桃花层层叠叠地开了满树,让人直担心那细弱的枝条是否能托得动这满树的妖娆。人已经来了很多,熙熙攘攘的东一堆西一堆地聚在停车场的路边等着开幕。我因为想在黄河边走走,就拉了个单位的同事一起往山坡下走。
坡路很陡,比想像的难走很多。快下到坡底的时候,一片不是很大的桃花林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们面朝黄河在三月的阳光下气定神闲,从容烂漫地开放着,仿佛飘摇在尘世之外。
只一眼,我的心就整个被它打动了。渴望去黄河边的脚步就停了下来,就忽然想在这黄土坡上打一孔窑洞,同它,同不远处的黄河,朝夕相伴。
读书,写字,养一群鸡,放满坡的羊。春天看桃花,秋天吃桃子。如果允许,就在窑洞外面种两棵紫藤以安抚夏天寂寞的眼睛。
我在桃花丛中很神往地想着,但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我对这片桃花的热爱也就仅限于此了。黄河,还有更多我热爱的东西吸引着我,催促着我,走吧,走吧,别在这里做桃花梦了。
我们去鸿沟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除了一行十几个人外,几乎没什么游人,这让我心里很有些沧桑、悲凉之感。想当年楚汉战争历时四年,相持两年零五个月,只在荥阳、成皋一线这个主战场,大的战斗就打了70场。项羽屡战屡胜把刘邦围困于荥阳城一年多,如果不是纪信假扮刘邦出荥阳城东门,向楚军投降,楚军听说后纷纷跑到东城门观看汉王,刘邦怎么可能骑马西逃?怎么可能有一年后在鸿沟与项羽隔涧对话的机会?怎么可能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落得个“乌江自刎”?
作为楚汉战争转折点的历史坐标,鸿沟是四百年汉帝国的一块基石,踏着成百万人的尸骨,刘邦登上了汉高祖的皇帝坐席。而今,鸿沟无声地铺展在荥阳广武山下,化为中国象棋棋盘中间那窄窄的一道“楚河汉界”。
公元前205年冬,项羽在垓下大败,留下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名句之后,拔剑自刎,结束了他英雄的一生。
项羽宁可死也不愿意愧对江东父老,左右他思想行为的只有两个字:道德。项羽一生做了很多不道德的事,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他最后却死得非常道德。后世人把他看做失败的英雄,崇敬而惋惜,大概都是因为这一点。刘邦自己不为道德束缚,却又以此为武器,一次次紧逼项羽,项羽处处被动,而又总想在“道德”上无懈可击,最终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项羽的悲剧,或许是“道德的悲剧”。
四百多年后,魏晋诗人阮籍登广武山,观楚、汉古战场时感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战争的风烟散去,当年的战场成了今天的旅游景点,曾经沟通黄淮间的人工运河已经丝毫看不出河的痕迹。遍布的深沟甚至让人分不出哪条沟是鸿沟。倒是黄河岸边保护鸿沟、保护二王城的工程如一道水上长城,壮观得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