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州的湖南同乡会
http://www.hnta.cn 2008-6-18 来源:大河报 点击:次
解放前,郑州火车站北约1公里处的铭功路上(现市郊信用联社北边)有个湖南“同乡会”,占地数十亩,铭功路的东西两侧各有两所院落,路西院子里有座门楼,蓝砖青瓦,黑红色油漆的两扇大门约有3米高、2米多宽,当时看来十分壮观。院内有一通石碑,高约2米、宽约0.8米,详细记录着湖南“同乡会”的由来、置地面积和所在位置。马路东西两边的院内有几座两层小楼,同属湖南“同乡会”管理。
湖南“同乡会”西边的院子里有一个防空洞,1944年被日寇飞机炸塌,十余名中国人惨死在洞中,记录着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历史。
当年湖南“同乡会”院内住了几户湖南人家,院子有专人管理,十分整洁,不许堆放杂物及晾晒小孩尿布之类东西,以免影响观瞻。在这里居住无需付房租,同乡之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若有同乡落难郑州,老乡们便会凑足路费,送其返乡。曾有朱姓、揭姓、高姓的三个湖南人因病死在郑州,家庭非常困难,众老乡一起商议捐钱、捐物,买来棺材,然后大家拉着板车给其送葬。若哪位老乡回家省亲,回郑时捎些家乡土特产,也会主动拿出来与大家同享。
“同乡会”院子里的几户湖南人都是抗战时期当兵来到河南,退伍后,因家无产业,不愿返乡,在郑州靠卖酱油、醋为生。其中有个叫陈固春的,是中共地下工作者,郑州解放后才亮明了身份,随解放大军南下,去了南方。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湖南“同乡会”几经变故,原址由二七医院变为二七机械厂、模具厂、低压电器厂等,现在卖给了开发商,挖了个大坑待开发。
原来在这里居住的几户湖南人,有的回了老家,有的在郑州分散住到了别处。他们子孙后代的生活习惯都也变成了跟郑州人一样,但他们乡音未改。笔者今年已55岁,即是出生在郑州的湖南“同乡会”,父亲是湖南湘乡人,每当见到湖南老乡,从心里感觉特别可亲,听到乡音,倍感亲切。
作者:冯富强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