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RED协调的风景名胜区旅游设施建设初探
http://www.hnta.cn 2008-4-4 来源:先锋规划网 点击:次
提要:本文基于PRED协调的思想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可持续完善、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公平这4个可持续发展的判别原则,以索道建设为例,对风景名胜区旅游设施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首先,作者认为索道建设对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的影响可通过CAD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设计,从而能有效避免对景观的视觉影响,甚至创造出优秀的新景观。其次,对于索道建设过程,为了保障环境完善,必须有环境影响评价(EIA)报告证明索道建设对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影响是可控的、可恢复的,同时将环境保护和恢复成本纳入投入产出分析之中,实现旅游环境的内部经济性;在索道建成后的管理中,可以采取分时定价、限量运载、预报预订等措施来疏导和限制游客,形成合理容量,从而保护环境。再次,对索道的建设必须基于有效的投入产出分析,从而作出修建与否的经济决策;同时经济发展不仅是量的增长,还有质的改进,包括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就业的提升等,索道的修建是有利于地方经济质量的改进的。最后,索道相对于公路、步道是有利于代际公平的;索道为不同的游客创制了相对公平的游览观赏条件;索道有利于游客与旅游服务嗽敝涞墓剑灿欣诘赜蛑涞墓健W苤ü治觯髡呷衔诜⒄刮诵暮投Φ腜RED协调原则允许下,风景名胜区修建索道等旅游设施是可行的。本文希望能为我国景区建设中遇到的一些争议问题引入一个分析框架,从而对地方旅游发展有所裨益。
1 问题的提出
《旅游学刊》2000年第6期上刊登了北京大学谢凝高教授《索道对世界遗产的威胁》一文,文章本着对自然和历史遗产进行保护的态度,阐述了风景名胜区旅游索道建设的危害,提出风景名胜区内不宜建索道的观点[1](谢凝高,2000)。该刊在同一期还刊登了泰山旅游索道公司蒋宁同志《浅谈风景名胜区内旅游索道存在的合理性》的文章,作者从促进旅游业发展和景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角度论述了风景名胜区旅游索道存在的合理性,对批判景区索道的观点进行了辩护[2](蒋宁,2000)。两位作者基于不同的立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论证,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实际上,对风景名胜区内修建旅游设施这一问题长期存在着类似上述关于索道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但一些小型项目建设没能引起大家的重视,讨论也不充分。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国内旅游飞速前进,旅游人次节节攀高,作为总体上还处于观光水平的国内旅游,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总是倾向于知名度和级别高的景区,尤其是代表国家乃至世界级水平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为首选。为了满足增长迅速的旅游需求,风景名胜区内一些大规模的旅游建设项目日趋频繁,旅游索道就是这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基于PRED(PRED是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Development的简称,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理论,对风景名胜区索道等旅游设施建设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2 风景名胜区索道等旅游设施建设争论的实质是区域PRED协调问题
2.1 可持续发展与PRED协调理论
可持续发展早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将之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迅速传播,并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两大战略之一(另一战略为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第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再次重申了我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王恩涌(1991年)提出人地关系不是“地理决定论”,也不仅是“人地相关”,而是“和谐论”[3],这一思想给人地关系理论引进了根本性变化。毛汉英(1995)提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即PRED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人地系统内部主要过程失控的反映[4];王铮(1995)提出现代人地关系协调核心是PRED协调[5]。此后,在众多地理学者的共同努力下,PRED协调理论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成果。PRED协调是指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协调,它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发展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允许下的发展;其二,人口、资源、环境要协调于发展,对发展作出必要的响应[5](王铮,1995)。区域PRED协调中,发展是关键,是区域的目的,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正是在发展中产生的,所以发展也就成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目的;另一方面,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的解决又必须通过发展这一“系铃人”来解决。
王铮(2000)在《区域管理与发展》一书中指出协调是管理活动的核心,而区域管理中的协调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协调(即PRED协调),故PRED协调成为区域管理与发展的理论基石;另一方面,区域管理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必须保持环境完善、必须追求经济效率、必须追求公平状态,从而环境完善(Environment perfection)、经济效率(Economic effectiveness)、公平状态(Equality)成为了区域PRED协调的3E准则(目标),而这些准则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精髓,并在发展中国家地方可持续发展中具体体现为4个原则: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可持续完善,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公平[6]。
2.2 区域PRED协调是争论的实质
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确立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来,各地区对旅游业的发展都给予了新的关注,绝大多数省区已经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或重点产业,使得地方旅游发展成为区域管理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人口(目的地人群)正是通过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而改变着当地环境,这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PRED问题,风景名胜资源在这里起到了中介作用。资源存在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向和程度,对风景名胜资源也有游览观赏、科学研究、文化发掘等不同利用方向及保护、保护性开发、开发等不同的开发程度。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主要的开发方向是游览观赏,开发程度以保护性开发为主,这是符合时代需要的选择。作为旅游对象的风景名胜区,其首要任务是满足游客的审美和愉悦这一旅游本源需要,而游客审美愉悦的旅游需要的实现则需借助旅游设施和相关服务,特别是大众旅游更离不开这些大众性设施和服务,故而在风景名胜区建设旅游辅助性设施并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地方旅游发展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尤其是风景名胜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了大办旅游的热潮,兴建了大量旅游设施、兴起了很多新兴旅游服务。这些设施和服务在方便游客、解决就业的同时,对当地风景名胜资源、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风景名胜区索道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产物,它在满足人口(目的地人群和客源地人群)需要、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与风景名胜资源、当地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给予重视和解决,而解决的方式就是对其进行协调,也即是实现区域PRED协调,这正是问题的实质(见图1,风景名胜资源开发的PRED问题结构图)。以下我们将依据PRED协调的4个原则,对风景名胜区索道等旅游设施建设问题进行讨论。
3 风景名胜区索道等旅游设施建设应遵循PRED协调的四个原则
3.1 索道等旅游设施的建设要有利于风景名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旅游发展必须以对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相关设施(包括旅游设施)的建设不能对风景名胜资源造成破坏,一些必要的新景观建设和旧景观的修复应与整体氛围协调。旅游目的地(旅游区)由旅游网络、旅游域、景区、景点等不同尺度构成,游客的旅游欣赏着眼点是景点层次的,包括景点及景点间或景区间的景观廊道。旅游辅助设施的建设不能在景观质量上对景点和景观廊道构成破坏,只能是有助于对景点的欣赏或对景观廊道质量的提高。反对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索道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索道建成后会破坏景观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十分不利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传承,这种担心是必要的。所以如果要在景区中建设索道,必须对索道的选址等进行认真分析,避免建设在可能影响景点观赏质量的视域范围,且对其外观要进行精心设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对这个问题给予较好的解决,例如运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进行View-shed(视域)分析,可模拟索道建成后从不同地点对其的虚拟观赏效果,一方面可将索道安排在对景观观赏不构成影响空间,另一方面,可对索道站、索道支架、缆车等索道相关设施的建筑外观、形状和色彩等作出与环境和景观协调的安排,并虚拟显示出来,进而为决策者提供对风景名胜资源不构成视觉破坏的索道建设方案。
索道建设对景观质量有不利的一面,但也有相反的例子,如香港海洋公园索道,鸟笼状缆车一个接一个飘扬在青山碧水之间,悠悠荡荡,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由此可见,对索道等旅游设施的科学设计和建设从而避免对景观的破坏是可能的,甚至其建筑本身就可成景,为当地增添新的景观。
3.2 环境可持续完善是索道等旅游设施建设的最低要求
旅游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必须以环境的可持续完善为最低标准。环境可持续完善是指环境的改变将限定在一个可恢复的范围,并且不对其多样性造成损害。由于资源-环境结构的不可分割性,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必然是伴随着对环境的改变的,而对资源的利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从这个角度上看不能“因噎废食”地认为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就放弃开发。当然,旅游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要限定在人们可以控制的程度内,同时要有相应的措施使得这种影响向好的方面转化或使其不利于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治理。在项目开发中,由于环境的外部不经济原因,污染控制又会增加开发成本,造成项目开发者往往会消极对待项目对环境和社会的危害。对此我国法律已经要求新项目、新设施的开发建设需要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EIA),并且有相应的落实到工程项目和预算上的环境规划,从而对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另一方面,旅游产品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不可移动性,游客必须通过自身的到访才能欣赏到旅游景观,这就使得景观所在的环境背景也成为了重要的构景因素,对游客的旅游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也使得旅游开发者逐渐意识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具有景观和旅游价值,对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成为内部经济行为,从而逐步实现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向旅游环境经济性的转化。旅游为人类创造了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而景区则是美好生活环境的一种现实体现,对于游客和开发者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持和保护景区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完善。风景名胜区旅游索道等大型设施的建设对环境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影响,但如果建设是必要的话,就不能因为它对环境的适度且可控制的影响而放弃建设,而是可以通过法律和工程手段对环境进行保障,同时通过实在的经济效益使开发者将环境控制纳入成本核算,实现旅游环境的内部经济性,为当地创造出一个友善的环境氛围。
索道对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便捷性带来的游客在某些地段的过量集中对风景名胜区环境的威胁,这个问题实质并非在索道本身,而在于对索道的管理。如果能采取分时定价(不同时段、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限量运载(对高峰时节的游客进入进行限量管理)、预报预订(与旅行社、铁路、航空等中介合作,适时进行游客量预测、预报和索道预订管理)等管理措施,是可以从很大程度有益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的。
3.3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索道等旅游设施建设的核心动力
可持续发展是以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也即是说PRED协调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和中心,这也是我国“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的要求。旅游业作为当代世界和中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我国绝大多数风景名胜区是远离城市的,在局部地域范围内相对而言经济较为落后,风景名胜资源成为所在地居民的一笔宝贵财富。中国古语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反映了老百姓朴素的发展思想,即通过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一个社会聚落初期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自身资源的开发[7](王铮,2002)。在世界和中国旅游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风景名胜资源地的居民迫切希望通过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从而产生了接待游客越多越好的思想,大批旅游设施也相应的修建而成。泰山等风景名胜区修建索道的主观和主要原因是经济驱动下的企业行为,是符合经济增长要求的(当然要符合投入产出分析的经济效益性)。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增长是国民经济量的增加,而发展除了量的增加外,还意味着质的改进,包括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就业的提升等内容。索道本身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它改变了人和物运移的方式,缩短了通行时间、降低了移动成本,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索道的利用,一方面为游客节约了体力和时间,从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到景观审美的愉悦之中,另一方面改变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方式。以前通过步道登山,对多数游客来说是一个不得以情况下的艰苦旅程(不排除少数人的苦旅方式),从而产生了省时省力就可上、下山的需要,当地居民也相应发展了抬轿业务,产生了轿夫这一旅游从业类型;相应地由于游客和山上服务人员生活等方面的需要,产生了农民运货上山的挑运行业。抬轿和挑运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轿夫和挑运工是典型的简单劳动力,几乎没有文化和科技含量,挣的是出汗的辛苦钱,由于大量劳动力被固化在抬轿和挑运行业,对当地产业升级是十分不利的(新的更高科技文化含量的服务方式缺乏劳动力供给,阻碍产业进步),同时也不利于当地居民素质的提高,并可能滋生出新奴役思想,产生游客与当地居民间的社会冲突。索道的利用,可使得当地居民从抬轿及挑运业务中解放出来,通过自己对文化和科技的掌握,为游客提供更多、更高层次的服务,在服务游客的同时实现自身进步,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 追求公平是索道等旅游设施建设的社会要求
公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状态,在中国“不患贫而患不均”、“大同社会”及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中都有对社会公平的深切溯求。社会公平不仅是可持续发展初始含义下所指的历史进程中的代际公平,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公平、不同地域之间的地域公平。代际公平强调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旅游发展同样应遵循代际公平的原则,对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损害后人的审美愉悦的获取,要为后人留下可持续的景观资源。景区(尤指山地景区)游客的通道主要有汽车公路、步行盘道、架空索道等三种方式,相比之下架空索道在环境影响、安全性、经济性等诸多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2](蒋宁,2000),而且如果后代人有更为先进的方式而要废弃现有的三种通道从而恢复原始景观的话,索道的去除而对景观的恢复是最佳的,因为架空索道是以“点”为支撑的,仅改变环境和景观的“点”,而公路和步道是地表面连续的“线”,对环境和景观的改变是远远大于“点”的。可见索道对景观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形成较好的保障。人际公平为政治家所推崇,从而争取选民,也为企业管理中的“公平理论”所重视,认为人际公平能创造更高效和有效的生产。旅游设施的修建和普及,为游客对景观的欣赏创造了公平的机会,如索道的修建可使上下山困难的老、弱、病、残、幼等游客有了欣赏大好山河美景的可能,为不同游客群创造了公平机会;同时索道的修建,使得轿夫可以从初级劳动力中得以解放,创造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机会,促进了发展机会的平等。地域公平要求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帮助和带动落后地区,实现不同地区的共同富裕,我国目前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实现地域公平的一个重大举措。景观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对景观资源的利用从而实现地区发展是其重要的方向。发达地区的人们不能仅仅从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出发,要求欠发达地区对环境保障和景观保护担负完全的责任,与自己一道实行所谓的“零增长”。我国政府一再强调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强调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体现了我国对地域公平的强烈要求和实现策略。所以,在保护人类环境及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发达地区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对欠发达地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及旅游设施的建设等问题,少一些反对多一些引导,可从总体规划、景观设计、环境保育、法规建设、人员培训、市场营销、技术革新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地方促进景观质量、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和可持续能力,从而增加旅游获利,使旅游业对当地整体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最终实现地域间的共同富裕和繁荣。
4 基于PRED协调理论对风景名胜区索道建设争论的再认识
以下我们将对风景名胜区索道建设的利与弊的一些观点纳入到PRED协调的理论框架之下,重新对其进行审视,具体分析见下表:
修建索道的目的
牟利为目的的索道等经济开发工程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社会公益性及精神文化功能相矛盾。
并非唯经济是图,有安全保障等重要作用。
修建索道等旅游服务设施应有利于以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为核心的PRED协调。
对景观资源的影响
破坏景观自然美,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原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从古盘道-石级阶梯-公路-索道,这一景区交通进步本身就是文明升级的历程。
通过CAD、Virtual reality等现代技术进行视域分析和景观设计,可以有效避免景观影响,甚至创造出优秀的新景观。
对环境的影响
建设过程
建设过程对环境的破坏(地形、植被生态)。
汽车公路、步行道、索道三者相比,索道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EIA必须能够证明索道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控制、可恢复的,并有落实到工程项目和预算上的环境规划;景区环境成为构景因素,并将环境保护和恢复成本纳入投入产出分析之中,实现旅游环境的内部经济性。
建成后 加剧人流在山顶集中,诱导旅游服务设施过量兴建,严重突破环境容量,山顶成为污染源。
疏导人流作用巨大,缓解景区环境压力。
本质上是索道管理问题,可采取分时定价、限量运载、预报预订等措施来疏导和限制游客;对于景区的其他服务设施也是可以通过管理控制的。
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缩短了游客逗留时间,索道公司获利,整个地区失大利。
游客乘坐索道本身也是一种消费,增加了地方旅游收入,从而使得景区的管理维护获得更有效的资金保障。
对索道的建设必须基于有效的投入产出分析,从而作出修建与否的经济决策;同时经济发展不仅是量的增长,还有质的改进,包括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就业的提升等,索道的修建是有利于地方经济质量的改进的。
对游客和旅游服务人员的影响
索道将一些步行可达的优秀遗产遗漏,不能让游客充分体验,既误导游客,又贬低了名山的价值。
符合生活节奏加快的客观规律,方便了游客,满足了普通人的需要,并使得一部分因体力、时间等因素限制而不能上山的人得以上山游览。
索道相对于公路、步道是有利于代际公平的;索道为不同的游客创制了相对公平的游览观赏条件;索道有利于游客与旅游服务人员之间的公平,也有利于地域之间的公平。
结论
索道等商业性设施应选择在风景名胜区以外的适当地区。
风景名胜区建设索道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不应片面夸大索道的危害。
在发展为核心和动力的PRED协调原则允许下,风景名胜区修建索道是可行的。
作者:李 山
(责任编辑:henan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