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前沿视点 >> 规划支招 >> 正文
论城市旅游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http://www.hnta.cn 2008-3-7 来源:网络来源 点击:

王红兰
(山东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系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我国的城市旅游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本文在研究我国城市旅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对如何有效利用有利条件以及克服困难,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城市旅游;机遇;挑战;可持续发展
   


   尽管城市旅游在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对它的研究也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城市旅游的重要性。


   一、城市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首先,旅游主体的大众化和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将使城市旅游日趋兴盛。旅游已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体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尤其是在我国实行五天工作日及两个“黄金周”以来,一年中大约有115个休息日,为人们的出游提供了重要的先决条件。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出游人数为3.74亿人次,其旅游花费占国内旅游收入的75%。同时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形式已经发展到了会展、休闲、商务、购物、生态等多种形式并存,人们已不满足于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方式,追求更高境界的旅游经历,城市精彩纷呈的生活迎合了现代人的要求。
   其次,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增强了城市旅游吸引力。旅游活动具有资源指向性,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泛指一切能引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并构成旅游业的生产要素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客观事物与现象。城市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空间场所,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和娱乐方面的体验,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作为城市中一种新的功能区已逐渐成为城市中新的空间要素,同时吸引着旅游者与非旅游者。伴随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环境的改善及其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形成了丰富的吸引力要素,使城市具有了旅游管理、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统一体。
  第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03年,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强调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目前,全国有24个省区市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重要产业。这表明,旅游业将得到各级党委政府更大的支持,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对旅游的重视是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例如山东省坚决执行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旅游业,2004年,山东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分别超过1亿和100万人次。同年,吴仪副总理视察山东,指出要发展好山东的两大旅游板块:山水圣人旅游区、黄金海岸旅游区,这充分说明国家及山东政府对山东旅游的重视,这一点又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第四,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和入世后外资投向旅游业的增加将会给中国的城市旅游业带来更加光明的前景。1999年8月11日,国际会议协会主席及执行董事访华,标志着国际会议已开始瞄准中国市场。中国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各行各业的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和经贸往来明显增加,这意味着来华商务旅游者将进一步增加。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即将来临,中国将再次吸引世人的眼球,扩大我国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放眼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增势更为明显,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人数1.37亿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中国的香港也将排名第五,接待游客5930万人次,占世界3.7%的份额。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城市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城市旅游事业的行列,城市旅游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近几年来我国众多城市凭借其丰富而独具特色旅游资源和积极有效的市场开发,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城市旅游地。不仅涌现出了如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南京等城市旅游功能较为完善的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国际旅游都市,亦有一大批中小型城市跻身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至2001年底,全国已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8个,其中有119个属于地、县级的中小型旅游城市。例如以九寨沟、张家界为代表的自然型旅游目的地,以深圳华侨城系列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型旅游目的地,丰富了我国旅游目的地类型,但也构成了对传统老牌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挑战。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扩张,城市之间的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金融资本的流动日益频繁,这一方面给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城市的个性衰退与特色丧失,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越来越突出,城市旅游形象差异越来越模糊。城市之间的旅游竞争也日趋激烈,尤其是那些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大体相似的城市之间。此外随着国内旅游对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放,标志中国出境旅游“周游四海”的新时期的到来,国外城市也会力图在国内旅游市场上分一杯羹。
    其次,城市旅游形象没能明确定位,还没能与城市的文化内涵紧密联系起来。如果旅游城市仅有丰富的资源、完善的功能,而没有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独特个性,还是不能成为一个令游客向往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城市。旅游者在旅游决策过程中往往选择旅游资源和文化独具个性差异化的旅游地旅游。个性差异越大,越能引起旅游者的兴趣,每一个旅游城市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与环境条件提炼出有别于其它旅游城市的个性特色,并把这一个性浓缩成形象鲜明、便于记忆的主题。
    第三,城市旅游的负面影响。旅游发展在促进城市环境改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对城市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破坏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视觉景观污染、基础设施超负荷、不顾实际地盲目效仿发展人造景观造成资源浪费以及遗产保护受阻等等。研究表明,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威尼斯已经出现了人口减少、压力增大等问题。这些负面影响不仅阻碍了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城市自身发展的阻力。
    

   三、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思路
   首先,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形成旅游发展专门化优势。城市如果缺乏鲜明、独特、整体性的旅游形象,是难以长久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形象的建设势必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武器和竞争工具。城市整体形象定位一经确定,就必须加强对城市空间形象的关注。城市空间形象是城市内在素质和文化在城市外部形态上最直观、具体的反映,最能对旅游者产生直观的影响。因此,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城市布局形态、空间现象和景观、历史文化基点、标志性建筑与标志性地段、地方民族传统特色等城市空间形象要素。如广州购物、西安寻古、九寨沟探幽、神农架猎奇等等。在众多大同小异的城市中,城市旅游形象良好、鲜明的城市无疑会脱颖而出,会帮助游客把该城市与其它城市区别开来,从而使其竞争力得到提升,并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例如渥太华的文化环境在20世纪60年代常为蒙利特尔人和多伦多人所取笑,对于更远地方的人,更可能对其一无所知。但此后数十年精心的资源优化以及对旅游业的重视使渥太华今非昔比。城市旅游在规划中可以复制思想,但不可以照搬模式。如济南在2004年提出建设“中国埃菲尔铁塔”,这不但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反而陷入模仿雷同或庸俗的境地。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独特性表现在它是自然力量和城市居民长期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浓缩结晶,所以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必须树立文化理念,对于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和代表性区域加强保护,促进其物质环境空间和社会网络空间的协调发展。
  其次,对城市旅游进行深度规划,变依托地为旅游目的地。从旅游产业规划转向目的地规划,这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不是有什么资源就作什么产品,这样很容易形成一个遍地开花的局面,应该市场需要什么,我们作什么,从市场角度来说应该一个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是我们的目标。在进行旅游营销过程中进行市场细分,不同类的产品应该对应不同类的市场,一个产品可能对应的市场面很小,不应追求一个产品覆盖所有的市场,比如肇庆对其度假旅游潜在市场进行了地理细分、人口统计特征细分、心理与行为细分,作出了该市在很长时间内都将作为一个区域性度假旅游城市而存在的结论。旅游产品的竞争集中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所以要加大力度推动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
  第三,加强区域协作与互动,解决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各个城市从单干转向合作,尤其是要突破行政区划本身的限制,要按照旅游自身的发展规律,按照旅游者的需求,从市场导向出发来研究区域合作和区域共同发展的问题。典型的例子便是从珠三角到泛珠三角,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加入,为区域合作带来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模式;9+2的合作目标,不仅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要构建区域内公平开放的大市场,实现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
  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整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要保证在从事城市旅游开发的同时不能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的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也要保证在满足游客的需求的同时也必须满足旅游地居民的需求。这就要求城市旅游开发者从实际出发,本着为后代人着想、为以后本地区发展留有余地的原则,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兴浩,论中小型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功能完善与个性体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1):68-72
     2.保继刚,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胡晓,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2,(6):119-122
     4.吴必虎 冯学钢 李咪咪,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标准的理论与实施(J),旅游学刊,2003,18(6):40-44
     5.聂献忠, 现代城市旅游业经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Duncan Tyler Yvonne Guerrier Martin Robertson,Managing Tourism in Cities: Policy, Process and Practice, 陶犁 梁坚 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王红兰
(责任编辑:admin)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