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题公园溯源
主题公园是现代人创造的一种娱乐形式,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较普遍的说法是主题公园起源于荷兰、兴盛于美国。荷兰的马都拉丹,是荷兰马都拉家族的一对夫妇,为纪念他们在二战中牺牲的独生子而创建的。它微缩了荷兰各地120处风景名胜,1952年开业即轰动欧洲,开创了世界微缩景区的先河。 这是世界主题公园的鼻祖。
1955年美国著名动画片制作家沃尔特·迪斯尼成功地在加利福亚州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大型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他将以往制作动画电影所运用的色彩、魔幻、刺激、娱乐、惊栗与当时业已衰落的机械游乐园功能相融合,使游乐形态以一种戏剧性、舞台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用主题情节暗示和贯穿各个游乐项目,极大地改进了游乐方式,给游客独特的体验。迪斯尼乐园开幕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游人趋之若鹜,主题公园这种形式很快风靡了美国各地。
现在,主题公园已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国迪斯尼乐园,不但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不断更新,依然青春焕发,美国东海岸的奥兰多、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也相继建起迪斯尼世界,2005年香港迪斯尼也将开业。已开业的迪斯尼乐园效益都很好,奥兰多的迪斯尼世界甚至后来居上,成了"全球主题公园之都"和全美第三大旅游目的地。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大型主题公园近千家,总收入约300亿美元,还形成了诸如迪斯尼、环球影城、六旗山等主题公园集团企业。亚洲的主题公园业这几年也有很大的发展,除东京和在建的香港迪斯尼外,还有印度尼西亚的 "塔曼迷你印尼",在日本的福冈"豪斯登堡",在韩国的汉城"乐天世界"。至于小的主题公园,那就不胜枚举了。整体而言,知名度高的大型主题公园,效益普遍较好,中、小型主题公园则各有千秋、境况各异。
二、国内主题公园现状
1989年深圳华侨城投资1亿人民币创建的"锦锈中华"景区建成开业,约10个月收回投资,这是国内第一个现代大型主题公园(与国外大型主题公园比,只能算是中、小型)。"锦锈中华"诱人的经济效益让国内还很不成熟的投资商们异常激动,一时间主题公园在国内遍地开花。据统计这期间国内主题公园投资约2500个,投入资金约1500亿(也有统计说是3000多亿)其中7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20%勉强持平,盈利者不足10%,约有90%难以收回投资。目前国内硕果近存的大型主题公园仅十几座,其中仍有利润的恐怕还不足十家。纵是作为国内主题公园领头羊的华侨城,也是每况愈下,前景堪忧,一旦香港迪斯尼建成开业,其结局不难预测。
三、主题公园的发展方向——从阵地战转入游击战
1、主题公园仍然是国内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向
国内主题公园成功率低让很多缺乏主见的业内外人士产生消极情绪,抛出了“主题公园在中国行不通”之类的论调,甚至认为人造景区没有生命力,本来就不应该搞,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我认为主题公园应该是目前也正是世界旅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国内也不应该例外。自然资源是上帝创造的,人文资源是祖先留下的,主题公园是我们现代人创造,三者缺一不可,难道让我们躺在上帝和祖先创造的资源上面无所作为?
我相信大型主题公园在国内仍然有市场,仍然可以开发,但是风险相当高、主题选择难度非常大、数量也不可能很多,尤其是主题与国外主题公园相同、以高科技为主要手段的题材应千万慎重。毫无疑问大型主题公园不是国内主题公园的主要发展发展方向(据说国际大型娱乐集团如迪斯尼、环球影城等有意向来华投资,我觉得这应该是另一个话题)。
我们认为国内主题公园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专业化、小型化,应该选择合适的环境、足够的依托,能扬己所长、避己所短才能生存。
2、重新定义——什么是主题公园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主题公园是“用文化和美学的高品位在特大城市里塑造艺术化、浓缩化的园林生态、水文生态,向综合艺术电影那样运用一切手段,构筑和缔造更为理想性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想直观世界”(见《旅游学刊》1994年第六期,《主题公园高效益的奇迹和价值取向》)。
现在的主题公园定义都是综合现状尤其是国外的主题公园形式而来的。我认为主题公园就是由一个或几个相关的主题统领,围绕主题人工设计丰富的内容和设施,给旅游者提供丰富而独特的旅游产品的观光或休闲娱乐场所。我觉得它与规模(不一定要大投资)、地区(不一定要在特大城市)无关。它的要素是主题、个性并由此而构成的综合吸引力。如千岛湖几个人工开发的岛屿实际上就是主题公园(如蛇岛,既然野生动物园是主题公园,那它为什么就不是主题公园?),它们规模都很小,也不在特大城市,但我认为它们就是主题公园。
3、出路一:化整为零——专业化
化整为零就是不搞大而全,选择一个主题,甚至是一个细分主题,一个个性鲜明、设计空间充分的主题,做深做透,一样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博物馆主题公园化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在选址上可考虑大、中型城市或知名旅游目的地。如深圳“明斯克”航母、天津的“基辅”号航母,主题非常集中而鲜明,专门做航空母舰的军事主题,主题外延小,个性鲜明,挖掘较深,内容也颇丰富,一经开业就能引起轰动,这样的主题公园也有很强的生命力。
4、出路二:“投靠”文脉
我们做旅游规划都非常重视文脉的研究,研究文脉、挖掘地方文化开发旅游区是旅游开发的正道。走到这条道上,主题公园就不是外来“部队”,而是土生土长的“地方保安团”了。它们自然有足够的生命力。如杭州宋城,尽管还存在很多技术问题,如创意不够新颖、设计不够精致、文化挖掘不够深刻、内容不够协调、主题不够集中、意境不够隽永等,但它与杭州的地方文脉相吻合,在杭州这个南宋都城建设宋城自然是非常适宜的,是对杭州地方文化的挖掘,应该说在杭州这是个很好的主题。只要做深做深宋文化必然能形成强烈的特色,无疑是有竞争力、有生命力的。相对而言同属宋城集团的杭州乐园就属于缺乏竞争力的项目,它尽管冠以“杭州”两字,但与杭州文化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主题也不集中,非常散乱,又是国外建筑微缩景观、又是蹦极等现代娱乐、又是温泉疗养,什么都有,什么都不深,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吸引力很弱,每年举办一次淘宝节,如摸彩票般也无济于事。
5、出路三:与休闲度假“联姻”
这不是我们的发明,国外主题公园如迪斯尼等也正是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这样既提高了主题公园的人均消费,提高了综合效益,也强化了休闲度假区的个性,增强了整个旅游区的吸引力。如我们设计的《普陀朱家尖东沙旅游区开发策划》、《武夷山大峡谷森林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中的“药王谷”景区都是这一类型。
6、转移保障——策划技术的创新是关键
主题公园是改革开放大潮中引进的舶来品之一,一开始就显示了舶来品的特点——模仿。但国内旅游发展20多年,主题公园发展15年经验表明模仿的时代应该结束了。应该冷静思考中国主题公园到底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现在众口一词都在评论主题公园失败的原因,什么文化、科技、特色、策划等,都集中在一些微观、琐碎的层面上。往往都将失败的主题公园与公认为成功的主题公园如华侨城相比。其实作为国内主题公园领头羊的华侨城我认为也不是什么真正成功的主题公园,他们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国内大型主题公园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在大的思路上进行大胆创新。
笔者曾提出“四维主题公园”的概念,就是为了在主题公园的策划思路和技术上进行大胆改革,不要停留在国外引进的“建筑+表演”的模式上,突破思维定势,创造具有真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模式。当然这种思路还有待试验,暂时还没有这样的机会。
从根本上说,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真正成功并具有普遍影响力的主题公园,现在对照国外经验妄谈具体的策划技术说服力不足,还需让我们用实践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