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工业旅游?
http://www.hnta.cn 2008-3-18 来源:山石疑水のTOURISM SPACE 点击:次
去美国底特律,一定会去参观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流水线;到华盛顿,会去看看美钞是如何印出来的。如今,到上海旅游,除了登东方明珠电视塔、到外滩观光等保留节目之外,还可以去宝钢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上海航天设备制造中心总厂体验一次惊险的“航天之旅”……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又推出了11条工业旅游线路。该中心秘书长鲍炳新说:“到2007年,上海建成20个工业旅游点,2010年形成六大科技工业旅游区。”
一.工业旅游金矿谁来淘?
当人们的视线从名山大川和古代建筑转到了工厂,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预示着怎样的明天?在黄金周和双休日里,人们的下一站会是工厂么?
1.旅游的新观念:隐藏在工厂里的春天
在“九九艳阳天”的初春,很多家庭和企事业团体不去郊外踏春、不去公园游览,而是选择了新的旅游方式——到工厂去。
经过燕京欧式风格的参观走廊,一些游览者携妻带女,把糖化、发酵、灌装车间转个遍,体会了大麦到啤酒的奇妙转变。在与车间相连的燕京酒吧,伴着优美轻柔的音乐,几个人正端起刚刚酿造好的新鲜啤酒细细品味。
在现代汽车的总装车间,一个孩子的声音总结了他的观感:“那些汽车都是泥人,是机器手捏出来的!”
在汇源的饮料生产线上,几个女孩手里的相机捕捉不到眼前一串串飞驰而过的瓶子,那是每小时罐装3.6万至4万瓶的速度,这让她们想起了经常去玩的过山车。在他们眼里,这可能比在公园里看花草更刺激。
这些全新的体验,在逐渐俘获更多游客的好奇心。工厂里的各种程式化的生产过程成为人们新的看点。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赵启廷介绍,他们的工业旅游旺季主要在4月至11月,但今年一开春,来参观的人就明显增多。每年燕京啤酒集团接待国内外参观、考察、旅游团体的客流量达到5.5万人次以上,平均每天接待180人。汇源集团每年接待的团体和散客流量超过10万人。这里不禁要问,那些机器的轰鸣声,真的有那么大的魅力吗?“我工厂车间里的通道也可以变出钱来?”一位老板也在感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
2.名利双收:企业良性循环的新路
工业旅游不仅让游客体验到一种新型旅游所带来的感受,同时也向社会展示了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知名度。
以汾酒、竹叶青酒闻名的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作为中国酒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处酿酒圣地,每年平均接待国内外游客23万人次,旅游年营业收入500万元,足足抵得上一个中型企业,可谓名利双收的一个典范。燕京啤酒负责工业旅游项目的经理也毫不讳言:“我们这种旅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做宣传,让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更加了解燕京。”
工业旅游本身,展现的是企业的一种透明度。这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底气,也需要勇气。对于那些没有诚信,靠瞒天过海吃饭的企业,让工业旅游走进他们的车间厂房,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掺水造假,那对他们而言,无疑将是一场噩梦。
当然还有很多企业对工业旅游不甚感冒,认为这是与主业无关的事情,接待旅游者费力而不讨好,直接收益无法收回投入。但一些聪明的企业用舶来的理论这样算账:“降低5%的顾客损失率,就能增加25%-85%的利润”,虽然没有人具体计算参观公司的人数与公司营业额之间有多少关联度,但“眼见为实”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讲却是实实在在的。到公司参观游人要么是感兴趣者,要么是意见领袖,他们的针对性强、影响力广,几乎都是公司的“最佳消费群体”。能够征服这些人,很可能产生连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比如首钢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是污染大户,但自从推出工业游后,首钢特意安排了3条旅游路线,不论旅客走哪条路线,都能游览首钢文化广场、月季园、陶楼、炼铁厂等旅游景点,从而感受到钢铁冶炼与高新科技、绿色环境和浓厚企业文化的现代文明与内涵。首钢的环保新形象也不胫而走,并逐渐深入人心。
3.满足好奇心:工业旅游的原动力
凡是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能满足人们好奇心的,都是旅游资源。自从第三产业在中国大行其道之后,作为三产领头羊的旅游业就身价倍增。在各地对旅游资源几轮几近疯狂的开发之后,人们名山大川也看得差不多了,血拼购物也买得累了,兴趣自然就转向了体验旅游和功能旅游。于是,也就有了“工业旅游”这个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的“新生儿”。人们好奇心的满足,是催生工业旅游的原动力。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工业旅游就已在欧洲兴起。当时法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让消费者和游客免费参观他们的汽车装配现场,这一做法引起许多厂家的效仿,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时尚”。观看汽车的制造过程成为一种新奇体验,吸引了很多人争相前去。
提起国内的工业旅游,一位旅行社的项目经理道出了它的由来:“过去主要是一些政府、人大、政协、社会团体和研究机构,以考察为目的,到一些有先进经验的企业参观。在计划体制时期,工业学大庆等口号的提出让这些企业开辟了专门的参观走廊。后来很多商务团也有这样的要求,希望在旅游线路中增加工业企业参观、考察的项目。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去工厂里走走是种新鲜的体验。现在各种各样的旅游概念都被人们炒烂了,而工业旅游却像一块处女地,成为人们的新宠。”
2006年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最新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蒙牛乳业(北京)等7家企业成为北京市民新的旅游景点,加上先期已获此荣誉的首钢和燕京啤酒,北京的工业旅游景点已经达到9家。
在新的思维的驱动下,北京的工业旅游正在形成品牌和规模。在数量不断上升的同时,新的问题也围绕着工业旅游的出路展开,如何让游客和企业更有积极性,如何让工业旅游真正形成一个产业,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4.个性特色:工业旅游的新方向
北京市旅游学会秘书长李明德认为,现代旅游的发展,必然导致旅游向各个行业进行扩散,工业旅游在京兴起,为北京旅游增加了新的产品,无疑是件好事。但他认为,工业企业也没有必要一窝蜂模仿,要开发工业旅游项目,企业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生产的产品是公众比较关心的,旅游线路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科技内涵,并且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特色和创意,这是工业旅游的生命。
国外很多的工业旅游景点,也都因为其独特的个性和具有文化、艺术气息的设计风格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
美国的国家造币厂,每日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一张张刚印制出来但经过特殊处理不能流通的钞票,成为一件件很热销的旅游纪念品。德国的鲁尔区是德国传统的煤铁工业基地,因此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群,在心脏地带的埃森,过去的厂房、矿区,被打扮和改成了音乐厅、体育馆、博物馆,随之相配套的餐饮、住宿、交通、娱乐业蓬勃兴起。位于美国的密歇根州的“红河”是福特卡车的总装厂,它有一个十多英亩的“植物房顶”,种满了各种各样植物,厂区还有一个漂亮的游客中心,里面有不少展品;还有一个电影院,以多屏幕循环放映一部名叫《制造的艺术》(The Art of Manufacturing)的精彩影片。这个地方不但告诉人们怎么样生产卡车,还告诉我们怎样保护环境,至少是在房顶上能做些什么。
现在我们很多企业的工业旅游还只停留在看看宣传片、参观一下厂史展览室、逛逛厂房车间、体验一些企业产品等几个基本环节上。工业旅游不应该是“工业”与“旅游”的简单结合,要把工业的魅力与文化和艺术相融合,将这种内涵渗透到旅游的形式中,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个性。惟有如此,才能打通工业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
二.工业旅游弘扬企业文化
位于上海建国中路8号的“8号桥”,目前正在积极向国家旅游局申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这样一个历史和现代的理念融合的创意产业的新天地,其前身是上汽集团所属"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搬迁后遗留下来的废旧厂房。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秘书长鲍炳新说:“它将成为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之先河,成为国内废旧厂房遗产改造的成功典范,带动工业旅游产业升温。”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高速升温,随着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工业旅游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旅游业产业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旅游业与链接第一产业之间架起了桥梁,既为丰富优化我国的旅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又为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社会就业、提升工业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工业企业产品的销售注入了新的活力。2005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公布的103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这标志着工业旅游在中国已正式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
工业旅游成为旅游亮点是在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法国的工业旅游,由最初的汽车行业波及到其它工业领域,逐步深化为工业旅游,这一项目因具有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具备现场感、动态感、体验感等独特魅力而深受游客青睐。半个世纪以来,工业旅游在一些发达国家方兴未艾,被誉为“朝阳中的朝阳”产业,现已成为旅游产业中一个极具活力的增长点。
工业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它以科技含量和企业文化为卖点,企业通过游客的参观游览,来获得更多的社会影响力和企业知名度,可谓“名利双收”。据统计,英美等工业发达国家有15%以上的企业都在发展工业旅游。在法国,不仅酿酒、香水、服装业等普通生产企业对游人开放,就连汽车、飞机和火箭制造业每年也要接待几十万的游客。如雷诺、标致、雪铁龙三大汽车公司每年接待游客达20多万人次,相当于我国一座小型旅游城市一年的游客量。
借工业旅游开发企业文化资源。鲍炳新说:“近年来国家的传统工业开始先后遭遇工业衰退和逆工业化过程,如何对待工业旧址和废弃的厂房等成为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工业废弃设施的历史价值,将工业废弃设施视为工业文化遗产,并和旅游开发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天,欧洲、北美日本等地的工业遗产旅游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企业文化说到底是发展工业旅游的根基,我们应该以工业旅游开发来加强对传统工业文化的保护。”
机遇与挑战同在上海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地位逐渐凸现,现已进入产业深化、结构优化阶段。1999年春,宝钢利用和发挥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基地的优势,推出工业旅游,游客在领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时,也了解了宝钢的企业文化和国际一流现代大工业的品牌历程。鲍炳新说,从发展工业旅游不足的方面来看,上海的工业旅游也面临着同质产品竞争。工业旅游属于重游率低的旅游产品,一般的大众旅游者看了同类型的一个旅游产品后,很难再有参观其它同类产品的动机。长春一汽与广州本田,游客一般选择一个参观。发展工业旅游,“特色”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大众旅游和专项旅游,平面交叉,互相冲击,还需融洽的解决好工业旅游与其他专项旅游和大众旅游之间关系,形成一个内容丰富、良性互动的旅游产品体系。
鲍炳新说,以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契机,努力营造“上海工业与上海旅游”的共同繁荣,工业、旅游、文化、生态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自主创新,丰富上海都市旅游内涵和产品体系,提升管理的协调力,强化整体的竞争力,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扩大空间的辐射力,成为服务上海世博会的生力军,上海都市旅游业的亮点,成为上海工业旅游重要目标。
保护和创意并举。其前身为上汽集团所属“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位于上海建国中路8号的“8号桥”,占地11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这里每一座办公楼都有天桥相连;而且改造后的旧工业厂房可以作为一个桥梁,将过去的历史和现代的理念融合起来,将国内和国外的文化与人才连接起来,这一举措开了上海将工业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先河,并注入了新产业元素,使工业老建筑所特有的底蕴、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新天地,为国内外创意设计构筑了美丽独特的“巢”。
三.工业旅游树立企业新理念
1.发展工业旅游得天独厚
鲍炳新认为,上海发展工业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上海是中国近代产业的发源地,工业有近百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其二,上海是现代工业的集聚地,大众汽车、宝钢等现代企业发展迅速,为工业旅游提供了基础;其三,上海还有很多特色工业,如航天、印钞业等,这些行业对普通人来说还很神秘
此外,相对国内其他旅游城市,上海的自然旅游资源比较匮乏,推出工业旅游能丰富上海的都市旅游产品。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推出4个板块,一是工业开发区:包括张江园、化工区等;二是创意产业集聚区:如建国路“8号桥”;三是工业企业景点:四是工业博物馆。目前,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已经整合了约100个工业旅游景点。
“都市旅游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面上,旅游与各行业紧密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有关工业旅游的内容已经列入了上海‘十一五’规划中。百年工业的发展史为上海积淀了丰富的工业历史和文化,工业旅游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鲍炳新说。
2.应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
在欧洲一些老牌工业国家,工业旅游被称为“朝阳中的朝阳”,无论是企业和个人,都非常热心于工业旅游。但在中国,市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还不够高。
上海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昆遗认为,上海的工业旅游还应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很多工业旅游还仅仅停留在参观生产流水线上,人们的参与性还不够高。在这方面,欧美国家的某些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在法国葡萄酒作坊观光,人们不仅可以看到葡萄酒的整个酿造过程,还可以在园中采摘葡萄、到酒库中品尝醉人的葡酒……生活气息非常浓。我们也可以考虑这种方式,例如在参观汽车厂时,让参观者穿上工作服,拧一拧螺丝钉,提高人们的参与性。”姚昆遗说。
工业旅游是一种“深度旅游”和“专业旅游”,需要经济达到一定水平才有更广泛的顾客群。“目前游客主要集中于老人、中小学生和商务团体。工业旅游还刚刚起步,我们将借世博会良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工业旅游的认知度。”鲍炳新说。
3.工业博物馆有亲和力
工业旅游可开发的景点很多,那么,它有哪些发展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学钢表示,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工业博物馆的形式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与参观工业企业相比,工业博物馆的形式没那么生硬,较有亲和力。例如在新建的服饰博物馆,游客可以了解最新的服饰潮流,很好地将娱乐与知识相结合,形式比较活泼。”冯学钢说。
其次,改造一些具有上海特色的老工业建筑也是方向之一。冯学钢说,改造旧厂房不仅可以达到资源的优化利用,也能吸引怀旧人群来参观。例如建国路“8号桥”就由原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厂房改造而成,在重建过程中,保持了原来厂房的大体框架结构,引进了时尚元素,如今已经成为一个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陈晓静老师指出:“考虑到市民的接受能力,可以先重点推出有上海特色、老百姓感兴趣的线路。例如在北爱尔兰的最大的城市贝尔法斯特,有一个叫哈南德.沃尔夫的造船厂,它以1912年4月15日撞上冰山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的建造地为卖点开展各类观光旅游,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观光者。上海的工业游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根据一些历史事件挖掘出有影响力的主题,以建立工业旅游的品牌。”
企业理念有待转变。姚昆遗认为,制约上海工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企业的观念还有待转变。部分企业最关心的还是产值和自身产品的打造,而工业旅游是附属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出于安全性、保密性等方面考虑,很多企业觉得搞工业旅游得不偿失。实际上,企业一方面能从旅游中获得品牌效应,树立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潜在客户群。在西方企业中已经成为一种很成熟的理念。例如德国的汽车博物馆每年都请来很多儿童参观,从小就培养他们对汽车品牌的认知度。“实际上,工业旅游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是其次的,社会效应更重要。”姚昆遗说。
此外,国内工业旅游产品还比较粗糙,有的甚至连观景台、摄影点、专门通道、导游解说等基础条件都不具备。姚昆遗指出,这些与运作模式密切相关。在国内,工业旅游一般由工业企业的某个部门分管,市场化程度不强。在国外则有专门的旅游中间商,他们为各大企业提供服务,专门从事工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参观点的建设等工作,这样分工更细,能开发出较为成熟的旅游产品。
作者:未知
(责任编辑:henan2)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