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旅游如何走得更长远?
http://www.hnta.cn 2008-10-6 8:48:51 来源:郑州日报 点击:次
核心提示:清明、五一、端午、中秋,接踵而至的4个“小长假”让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显得弥足珍贵。小长假、黄金周、带薪休假……不同的休假期决定了市民出游方式,更决定了旅游业“掘金”方向。如何紧跟市场变化,做大做强郑州旅游业?假日期间,记者跟随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走访了多家景区,发现在整合近郊旅游资源、构筑旅游公共服务配套体系等方面,郑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象与问题
近郊旅游资源亟待整合
假日期间,记者在巩义康百万庄园、登封嵩山少林寺等景区看到,数千平方米停车场呈现爆满,其中多数为举家出游者。无疑,自驾游的快速发展、黄金周游客的持续增长,对旅游服务设施是一种考验。
当前,黄河风景名胜区、康百万庄园等景区在改扩建中充分考虑到自驾车已成主流,均设计了大型生态停车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我市部分景区外部交通条件仍然较差、停车较难,局部路段交通拥挤。10月2日,记者前往郑州西部某景区采访,发现这家景区存在旅游引导标志不清晰、旅游厕所少、休息设施需完善等问题。在走访世纪欢乐园、金鹭鸵鸟园、环翠峪等景区时,记者还发现,环城游憩带诸多景点经营规模和档次参差不齐,环城游交通线路不够顺畅,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和整合。
景区文化品位有待提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市少数景区对文化资源挖掘、开发不充分,未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产品要素建设之中。在个别景点,很少看到与其文化资源相匹配的旅游氛围及旅游商品。从经营管理层面,也不难发现由于企业文化失缺导致的景区“硬伤”。市假日办反馈的信息显示,假日期间,我市少数景区管理、服务不够规范,出现卫生状况较差、景区客流密集区缺乏疏导、讲解员数量较少等问题。
如何超越“门票经济”?
黄金周期间,惠济区共接待游客68.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2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5.35%、30.1%,而门票收入却只有43.39万元,仅占旅游总收入的0.42%。据统计,“零门票”景区接待人数占该区旅游总人数的71.2%,综合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95.38%。
这“一多一少”,折射出该区正在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过渡。据该区旅游局负责人介绍,目前,丰乐农庄、黄河大观、大河庄园、四季同达生态园、古树苑、各“农家乐”均为“零门票”。以丰乐农庄为例,该景区今年取消门票,但旅游收入并没受到影响。 “零门票”现象引发诸多思考——目前,我市多数景区还只是紧盯门票经济,旅游产业链条较短,旅游商品、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旅游附加值环节没有充分开发,综合盈利能力较弱,亟待实现转变。
建议与思考
针对郑州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市假日办、河南财经学院等单位多方人士。
构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市假日办负责人建议,郑州应尽快构建快速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推动通往主要休闲旅游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打造快捷的休闲度假旅游交通网。比如可设立黄河沿线景点旅游环线、近郊游环线。
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有关专家认为,郑州应构建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旅游接待设施,积极引导发展品牌连锁酒店和度假型、会议型、农居型、保健型等主题特色酒店,加快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露营地的建设。
设计更多个性化线路
从奢侈消费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从组团游到举家自驾游,旅游业风起云涌的变化迫使旅行社必须顺势而变。
郑州金辉、郑州华夏等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一般常规线路之外,他们正在着手设计更多2~3天线路和休闲游产品。一些旅行社还在尝试针对带薪休假设计个性化出游线路。
打造沿黄旅游精品线路
“十一”长假前,《郑州沿黄文化旅游产业带战略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传统的“大黄河之旅”将面临全新变革。如何让“大黄河之旅”注入新内涵?
接受记者采访时,市旅游局负责人建议,省政府应统筹考虑郑州、洛阳、开封、三门峡等市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把“文化生态黄河之旅”作为跨区域旅游开发重点,在政策支持、规划整合、设施建设、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支持,尽快把沿黄旅游线路打造成我省全新的旅游精品。
加大度假游开发力度
河南财经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所所长苟自钧建议,郑州应加大对休闲度假旅游的规划和引导,积极推动城乡旅游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档次。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可建设一批融康体、养生等为一体的高端休闲度假游产品,开发一批适合大众消费的都市休闲、湖泊休闲、山地休闲、森林休闲、乡村休闲系列旅游产品,积极打造郑州休闲旅游产业体系。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永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