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朱晓娟)
如果你足够心细就会发现,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标杆。说到最近几年河南乃至国内旅游的标杆,不少人就会把目光投向河南栾川。
近年来,河南栾川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增长,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国家级贫困县迅速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强县,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被业界誉为“栾川模式”。
利用现有资源探索发展出路 寻找致富良方
地处伏牛山山区的栾川,是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南北方植物兼生,水源充沛,景色雄浑。该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3.3%,境内奇山、怪石、峡谷、飞瀑、幽林、翠竹、溶洞、温泉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两个国家四A级景区。千百年来,这些资源一直没有被重视。栾川是豫西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32万人口,25万农村人口。如何脱贫致富,该县大小官员苦苦寻求答案。他们经过多次调研考察,请专家指点,进行艰难抉择,最后在发展旅游业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2000年8月,栾川县委八届三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成立了栾川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实质上是书记、县长全部参加的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班子。他们确定的方针是:“全党动员,部门联动,分区包干,督察到位”。并出台了60条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办事实150多项。他们特殊的工作方法是:由县五大班子领导出席,与各部委局签订责任状:以县城为圆心,六百公里为半径,画了一个大圆,所涉及到的9省22市以及河南本省的18个地市,一一分到县属各部委局,今后这些地方的旅游对外宣传就由部门包干,分头营销。到年底,哪个方向的客源市场没打开,就拿哪个部门的领导是问。于是,无论省内还是省外营销,几十个部门的领导,都肩挎绶带,带上所属人员摆摊设点,散发资料,向公众介绍栾川旅游产品,浩浩荡荡成了一大风景。三年来,这样的旅游推介会搞了100多次,共有五十多个县直单位、企业的300名干部职工参加,走出去营销的城市达50多个。他们还组织了2300多家省内外旅行社来栾川踩线,组织了五十多家新闻媒体前来采访。
“栾川模式”是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
对于栾川模式,有人这样总结,栾川旅游的发展,为贫困山区如何走向小康探索出了一条有借鉴意义的路子。
“栾川模式”究其经验内容上来讲,它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拓进取,不断创造和探索出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快速发展旅游的工作经验。
第一,就是各级领导真抓实干。现在国内各地都在抓旅游发展,许多地方把旅游发展放在支柱产业的地位上,或者下决心要发展支柱产业。但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栾川能够脱颖而出,能够实现它的快速发展,第一个原因就是各级领导真抓实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计划上,而是踏下心去,扑下身来,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第二,我觉得它的成功值得效仿的地方,就是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应该看到,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要给老百姓讲清楚。旅游业发展最直接得利的是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栾川的成功就在于老百姓积极性很高,创造性很高。
第三个成功的经验是精心策划,部门联动,迅速打开旅游市场。栾川人最大的成功就是在短短的四五年当中把市场打开,经验就是部门联动,就是促销责任制。他们以栾川为中心,600公里为半径,9个省,40多个市,一一分解,部门包干,分头促销,奖惩分明,迅速打开市场,这个做法,如果按照现代的市场观念,显得有一点原始,有一点传统,但是在中国当前的旅游市场情况下,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第四,市场运作,政策优惠,营造一种良好的投资环境。他们把传统的做法和现代的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很快打开局面。
回顾栾川旅游的发展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栾川旅游业起步之初政府主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县五大班子齐抓共管,主要领导亲自抓,部门上下连动,真正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大抓旅游的浓厚氛围,这为栾川县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在旅游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以后,栾川县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在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都不是政府包办,而是采取了依靠优惠政策,资源共享等方式,深化体、机制改革,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市场化的运作,逐步使旅游业走上了市场化发展的路子,从而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强劲的团队。
“栾川模式”创造出的旅游强县
从2000年开始,栾川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旅游兴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支柱来培育,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旅游发展机制,汇聚全县力量,共唱旅游发展一台戏,先后出台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60多条,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崛起。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游客数量连年翻番,旅游收入成倍增长。2004年,该县接待游客249万人次,比2000年翻了3番,旅游总收入6.45亿元,是2000年的13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提高到23.9%。
叫响了“休闲栾川”品牌。栾川旅游已打造出一个包括山水游、农家游、温泉游、滑雪游在内的响当当的休闲旅游品牌。过去“养在深闺人未知”的栾川,如今声名鹊起,“休闲栾川”已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理想目的地。仅2003年以来,就接待了10余次省外旅游专列和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的外国游客。目前,省外游客占客源总量的40%。
提升了产业化水平。栾川旅游坚持市场运作,建立了一套与市场经济接轨,包括开发建设、市场开拓、管理服务、生态环境等在内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以资本运作为突破口,先后吸引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开发了13项旅游重点项目,实际利用资金4.6亿元,拉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旅游业做大做强。
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栾川新的支柱产业,优化了经济结构,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旅游扶贫成效显著。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7.5:50.1:32.4优化为2004年的17.8:40.3:41.9;2004年该县生产总值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达到1.48亿元,年均增长27%,其中旅游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10元,年均增长6.5%,全县20%以上农民依靠旅游脱贫致富。
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以旅游业为纽带,栾川由一个交通闭塞的山区县,迅速走向全国,一个个封闭的小山村,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潮流,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与外界的交往中,栾川民众既保持了勤劳纯朴的民风,又增强了致富创业的本领,遵纪守法,安居乐业,社会融洽祥和。近年来,栾川先后荣获中国全国文明县城、中国全国卫生县城、中国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河南省经济发展环境五十优、河南省最佳人居环境等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
感悟“栾川模式”
事实证明,“栾川模式”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因而,“栾川模式”好,“栾川模式”值得提倡。
“栾川模式”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实践中,探索出的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成功经验。他们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要具有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胆略。栾川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实践表明:旅游业大有作为,能够形成支柱产业,对于扩大开放、促进就业、脱贫致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有条件的地方应抓住旅游业发展的机遇,正确审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挖掘本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果断决策,从产业的角度去培育它、去发展它,不断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栾川依靠市场运作,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的实践表明:要实现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必须把握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方位开放旅游市场,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平等竞争,激活生产要素,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化水平。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服从保护,发展促进保护,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要具备不断创新的勇气。栾川旅游业瞄准一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跳起来摘桃子”,叫响了“休闲栾川”品牌,实现了强县富民。他们的实践表明: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更是“创新经济”,面对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只有用创新和超前的意识指导自己,才能把握变化莫测的市场脉搏,抢占先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征程中,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始终在各项工作中争取主动、领先一步。
4、要形成全民参与的合力。栾川全民参与、办大旅游的实践表明:任何一项工作,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群众的支持度、参与度是我们工作的基础,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了群众的创造性,就抓住了根,找到了本,开挖了源。只要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形成工作的合力,就没有办不好的事,就能够把新兴的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5、要坚持真抓实干的作风。栾川发展旅游业,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扑下身子,率先垂范,一抓到底,务求实效。他们的实践表明:要有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作风,以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带作风。每项工作都要有力度、有措施、有保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突破,才能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