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高票价是对文化的一种扼杀
http://www.hnta.cn 2008-5-9 13:57:27 来源:荆楚网 点击:次
报载: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上个月在接受《河南商报》专访时表示:少林寺门票收入大部分都被有关部门拿走了,包括涨价都不是我们希望的,是有关部门在操作,并称自己在公众场合多次提议减免寺院门票。(4月14日《河南商报》)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近段时间各地景点竞相攀比门票涨价,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全然不顾,景区门票越来越贵,听证会与发改委的限价令形同虚设。2008年黄山门票是200元,九寨沟门票则高达310元,其他一些著名景区的门票价格也大都在100元以上。(据3月31日《人民日报》)
面对这样的此起彼伏的“涨价声”,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赋予了景区这种乱涨价的权力?说到底,景区高票价是地方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的问题。旅游景点是国有资产,全体国民是该资产的合法主人,景区应当“还公于民”!景区具有旅游价值,承载着文化教育、休闲游乐的功能,是公民应该享有的社会福利。但景区高票价把平民百姓挡在公园门外,这样做短期内虽然增加城市的旅游收入,但以牺牲大多数群众的休闲娱乐权益为代价,违背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当然,知名旅游景点是稀有资源,收点维护费用是可以的,但不可高得如此离谱。如此昂贵的门票,实属“霸王条款”,不应由景区管理部门自己说了算。
站在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角度上而言,门票高无疑是件好事,高票价就意味着有丰厚的经济回报,地方政府是风景区门票涨价的最大受益者。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2008年4月29日宣布,用1年时间对全国范围内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门票价格进行清理整顿,再次强调“门票价格应充分体现公益性”,门票价格过高的,要适当降低。地方政府本应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随着各个景区纷纷突破规定,上述法律与通知成为一纸具文,缺少外地游客和当地普通民众的听证会,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块“遮羞布”。 近年来,景点“贵族化”令人望而却步,是对文化的一种扼杀,如今一些风景区已成为普通收入者的禁区。 目前国内著名景点的票价动辄上百,相当于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的9%,而发达国家景区门票价格一般只占人均月收入1%以下。对工薪阶层来说,这么高的票价就成了“快乐负担”。对那些低收入者来说,旅游更是成了一种奢侈。如果所有的景区都成为富人乐园,那么社会的收入差异、公平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一张小小的门票,连着交通、餐饮、娱乐等旅游综合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应重视开发旅游衍生品,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经济利益和景区文化的弘扬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譬如杭州的“免费西湖” 和宜昌的“三峡旅游年卡”,并没有降低旅游经济效应,相反却因为游人的增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免费西湖”在全国林立的旅游景区中树立了不收费的独特旗帜,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公益福利。自2002年西湖及周边风景区诸多景点实行免费开放,尽管在门票上可能减少上千万元的收入,但由于杭州打响了“免费西湖”的品牌,降低了游客的旅游成本,使更多的人愿意到杭州来旅游,游客增加和逗留时间延长,使杭州市餐饮、旅馆、零售、交通等服务行业都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杭州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
今年4月10日,宜昌市三峡旅游景区年卡正式发行。本市市民花100元买一张旅游年卡就可以玩遍宜昌市域内三峡大坝等16个三峡旅游景区,这是宜昌市政府惠民、亲民、利民的重要举措,是拉动内需、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行动,使宜昌市民分享到三峡旅游发展成果,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笔者认为,杭州、宜昌两市独特的景点定价方式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让平民百姓也能尽兴享受旅游。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henan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