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游客潮淹了限客令?
http://www.hnta.cn 2008-5-13 8:43:35 来源:大河报 点击:
        编前:南方某著名景点负责人日前表示,为了更好地保护旅游资源,今年该景区将对接待的游客总量实行一定限制。然而限客令却难挡游人脚步,随着旅游旺季来临,该景区一周游客量已突破8万人,超出最佳接待量,并呈上升趋势。(人民网)由于风景名胜资源具有自然、文化、历史和不可再生等特点,更体现了保持自然景观、维系历史原貌的可贵。而近年来景区因超负荷接待造成旅游资源严重破坏等负面报道不绝于耳:黄山迎客松不能承受游客之多而屡传濒危;游客在九寨沟上百万年才形成的钙化堤留下了刺眼的脚印;黄金周期间游客排队游长城,队伍比八达岭长城还长;过去须穿软底鞋才准游玩的故宫,却须在一天中忍受近10万双鞋底的反复踩踏……与此同时,景区“超载”、服务“缩水”,也给游客安全带来了隐患,令旅游质量大打折扣。
  管理的无序,催生了景区限客令。一些著名景点都曾尝试过实行游客限量分时旅游,然而其结果却不容乐观,或是逢旅游高峰期限客令便形同虚设,难挡游客潮;或是临时出台的限客令给自助游客带来诸多不便,而旅游团趁机涨价,一度成为涨幅最大的旅游线路。
  面对保护与发展的两难,景区该何去何从?游客有无责任担当?景区单方面出台限客令,是否限制了游客理应享有的权益?除了一纸限客令,景区的管理与服务能否多一些“技术含量”?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及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游客正在适当调整休假计划,景区能否与时俱进,打造适合新的休假制度的旅游产品,合理引导游客错峰旅游?本期旅游话题,全国读者热议景区限客令,共同探索旅游资源保护与发展之路。
  焦点锐评
  限制了谁的权益?
  □李立峰(河南郑州)
  从游客的角度来讲,景区限客令并不可取。
  首先,游客与景区处于旅游市场的两翼,二者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当景区拟实施限客令时,应当通过听证、征求意见等方式让游客参与决策,而不能置游客于不闻不问,无视游客的正当权利。
  其次,景区人满为患反映了当前旅游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现状。景区从保护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实施限客令,原本无可厚非,但景区作为社会主体同样负担一定社会义务,对于实施限客令后游客的分流问题应当统筹兼顾,景区应积极与各部门和其他景区沟通协调,不能一限了之。
  带薪休假可制胜?
  □郭起豪(北京)
  与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景区旅游旺季人满为患的状况堪忧。举世闻名的美国大峡谷严格限制参观者数量,法国卢浮宫也是采取这种限量发售门票的方式来限制参观者的。而我国其实也有这样的榜样,比如西藏布达拉宫管理部门表示,无论旅游淡季还是黄金周期间,布达拉宫每天的门票总量限制在一定数量,在划定的“景区限载”红线面前,布达拉宫已经坚守了多年。那么什么时候,那些频频超载的景区才能真正实行限客制度呢?
  其实,景区实施限客令不过是“缓兵之计”,要真正解决景区超载则有待于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旅游是高品质的休闲,谁喜欢赶大集式的旅游?如果带薪休假制度真正能够落到实处,游客当然也会适当调整旅游线路,或干脆选择淡季旅游。
  信息不对称之过?
  □李建波(河南南阳)
  实践证明,一些著名景区限客,往往带来“羊群效应”,引发游客盲目跟风,最终限客令成为一纸空谈。限客令作用失效,与信息不对称有很大关系。要想让限客令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各方通力协作。如宣传部门对游客的宣传要到位,让游客了解到限制游人的真正目的,让他们了解到事实真相;旅游管理部门应对景区的人流情况进行适时监控,并把情况及时公布于众,让人们根据此信息及时作出选择;景区应与各地旅行社做好沟通,及时通过旅行社调整客流量;作为游客,行前要了解详细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限客之意在涨价?
  □孙岩(河南商丘)
  提及景区限客,我脑海中马上联想到另外一个词语——涨价。近年,许多景区就是打着限客的旗号为门票涨价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一限一涨之间,得益的是景区,吃亏的是游客。
  为保护景区资源的限客令,应提前通过有效途径告知游客每日的接待量,对“超员”游客做好解释、安抚和疏散工作。景区更要及时与旅行社做好沟通,避免发生旅游团到景区却进不了门的现象。
  建言献策
  宜出台导客方案
  □殷建光(河北冀州)
  景区与其发布限客令,不如出台导客方案。比如,旅游旺季,景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疏导游客:一是旅游旺季实行网上预约制度;二是完善旅游淡季的景观及服务,引导游客错时旅游;三是建立客流量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分流游客。
  应限制不文明者
  □夏正梅(江苏建湖)
  景区限客首先应限制那些不文明的游客,一个不文明的游客往往超过10个超量游客对环境的破坏。为了保证这个限客令的公平合理,不妨建立游客文明考核记录档案,全国进行联网。当越来越多的景点拒绝这些不文明游客的时候,对景区的保护将大有裨益。
  多管齐下分客流
  □罗煜冰(江西南昌)
  如果实行限客令,虽然从表面上临时解决了问题,但必定会引起游客不满,从而给景区收入、形象、发展等一些系列问题带来消极影响。
  如果不实行限客令,大批游客“汹涌而来”,对于景区的损耗将是毁灭性的。
  因此,景区限客,首先要做好服务。一是从时间上分流。采取非节日高峰期优惠制,鼓励景区附近的游客在周末或淡季来游玩。二是从地点上分流。由景区内工作人员将数量庞大的游客分割成几个组,有序游玩参观,从而在高峰时段分散游客总量。三是景区与附近的景区可以联合起来分流游客。如果一家景区的游客过多,可以建议游客先到附近景区游玩,错时旅游。
  景区当行轮休制
  □张传发(安徽巢湖)
  如果实行整个景区一段时间的“全休”而“关门大吉”,一则这种“急刹车”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二则对一些游客来说也会造成不公平。
  怎样才能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轮休制可以说是个科学的选择。
  所谓景区轮休制,即立足于一个景区的整体,轮流让其局部景点“休养生息”。譬如,前几年黄山风景区,就曾暂时让莲花峰等部分景点“谢绝游览”,一方面,让其“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使其自然生态得到恢复;另一方面,适当对其加以人工整理与保护,使其景点的观赏价值得以“保值并增值”。
  实行景点轮休制,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休”中有“养”,“休”中有“生”,使之锦上添花。
  话题预告
  咋让公益旅游成时尚?
  【事件】近年来,一种“边旅游,边行善”的旅游方式正在国内悄然兴起,这就是公益旅游。一些旅行社纷纷推出公益旅游线路,还有一些游客发出了“多背一公斤”的宣言,为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孤儿院等送去温暖,从而使旅游的社会价值得到升华。
  据统计,国内旅游者一年多达12亿人次,如果公益旅游得到人们更多关注,将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光明日报》)
  【话题】目前,我国的公益旅游意识越来越强,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你参加过公益旅游吗?你喜欢这一新兴旅游方式吗?你认为其在形式、内容、参加人数、社会意识等方面应怎样进一步改进?对此,旅行社应怎样开发旅游线路?游客应如何参与其中?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henan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