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汴一体化下的开封文化旅游
http://www.hnta.cn 2007-2-6 10:08:45 来源:民盟开封市委员会 点击:次
中共开封市第九次党代会把“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作为开封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伴随着郑汴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抓住机遇,大胆改革,促进开封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便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一直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几家以市场为导向的、颇具规模和实力的、具有地区影响力和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旅游产业在GDP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同时,开封城下还叠压着五座城池,其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被著名历史地理专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誉为“活的化石”。目前,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其中北宋东京城遗址、开封城墙、铁塔、延庆观、山陕甘会馆、繁塔、焦裕禄烈士陵园7处文物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25处,国家4A级旅游点4处。龙亭湖风景区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包公湖景区被命名为省文明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以宋代特色为主,元、明、清、民初各代特色齐备,史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开封市区分布着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等诸多湖泊,水域面积达145公顷,占老城区面积的1/4,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誉。
开封是“宋文化”的发源地,从宋代勾栏瓦肆中流传下来的各种民间艺术,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戏曲之乡”,开封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作为“书画之乡”,这里在宋代曾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派系,现代开封书法绘画不断创新,有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近二百人,开封翰园碑林已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宝库。作为“盘鼓艺术之乡”,开封盘鼓参加了香港、澳门回归和建国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并多次在全国民间艺术大赛中夺得金奖。作为“菊花之乡”,这里诞生了世界第一部菊艺专著,种菊、赏菊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有“汴菊甲天下”的美誉。在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开封菊花一举夺得四个第一,确定了“开封菊花甲天下”的地位。目前,开封菊花花会已成为河南省一年一度的重要节会。作为中国五大名绣之一的汴绣,以其独特的针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精品,2004年8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的汴绣展上引起轰动,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开封是荟萃南北精华的“豫菜”发祥地,饮食文化具有“名店、名吃、名产”的特色,素有中国烹饪始祖之称的伊尹就出生于开封。
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单位7137个,全市艺术表演场所6个,各类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广播电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5.2%。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89%。全市报纸总发行量1782万份,总印张数26015千印张。
随着郑开大道的正式通车,“郑汴一体化”进程加快,从而为开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首先,“郑汴一体化”为开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优势。四路公交车的相继开通,为外地游客来汴旅游提供了便利,一个小时内的车程使本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不再“偏僻”。其次,“郑汴一体化”为开封提供了丰富的客源。郑州地处交通要冲,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来往于郑州的客流量必将大增,由此带来丰富的旅游客源。再次,“郑汴一体化”为开封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契机。以嵩山少林寺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以河南博物院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等均有望成为本市文化旅游联合的对象。最后,“郑汴一体化”为开封文化旅游业确定了区位优势。在中原城市群中,无论是沿黄旅游黄金带的建立,还是开封作为郑州文化旅游休闲区的定位,均为开封文化旅游业确定了明确的定位。
二、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开封市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事业的许多优势,但一系列现实存在的软约束和硬约束阻碍了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1、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亟需改革,资源相对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地位不强,旅游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开封文化旅游产业缺乏统一高效的现代管理体制,使其资源优势难以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长期以来,条块分割、行业壁垒的存在,旅游资源难以整合,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体系。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尚未完全从直接办文化旅游的管理模式中脱离,且各自为政,使同一产业链条在不同部门间游离发展,不利于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文化产业领域小型企业居多,现代大型文化企业寥寥无几。文化产业组织的小型化,资源优势的分散化,难以适应强势市场竞争的要求。部分文化产业单位没有完全成为自主经营、向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一些由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组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依赖政府资金办文化的基础上,缺乏市场营运活力和团队创意活力。旅游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若产业结构合理,文化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产值比应为1∶6,就业人员的带动效应也应为1∶6,但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不明显,初步测算开封市旅游文化服务增加值为11860万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0.34%,据统计,2005年河南省接待游客人数10105.05万人次,收入800.2亿元。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但是,我市的接待人数和收入却与开封市旅游资源大市的称谓不相符合。由于旅游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因此,与之相关程度较高的文化演艺活动以及工艺美术品制造等行业发展也受到影响,部分文化旅游资源被闲置浪费,难以系统开发和充分利用。
2、文化资源的产业要素发掘不够,资源占有意识和创新开发意识相对薄弱。
目前,开封本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全面盘点与评估,文化产品特色不鲜明、品种不丰富、包装不时尚,缺乏系统超前、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各种文化资源要素得不到市场确认,难以完全转换成产业资源,一些著名的旅游资源如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均是在开封由官府主持发明的,历史文化名人在开封的活动情况或墓址、古代开封与犹太人交往情况等尚未发掘出深遂的文化内涵,缺乏旅游主题吸引物。书法、绘画、汴绣、官瓷等艺术品虽然在开封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但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更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艺术产业。以木版年画为例,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形成产品规模,更没有以年画为依托形成大的产业。
3、文化消费观念滞后,有效需求不足,文化市场供求结构失衡。
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后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0%左右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2005年开封人均GDP达到8533元,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0.22%,文化消费潜力很大。但文化市场还存在供需缺口,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关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定位及功能单一,与居民的多维文化消费预期产生较大落差。
4、思想观念、文化旅游体制的制约仍是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障碍。
一些单位或个人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不够明晰、观念淡薄,难以用大文化的观念对文化旅游建设进行产业化运作;文化旅游体制改革的步伐不快,文化旅游管理的体制不顺,投资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宏观管理政出多门,产业链条人为割断,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缺少文化旅游产业的高素质经营管理型人才,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影响后续发展。
人才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开封急需一支有文化、善经营、懂科技、会管理的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人才队伍,这也是今后仍要努力去做的一项长期工作。2004年全市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1.63%,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3%至6%。开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整体素质也不够高,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匾乏。“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每十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低于全国3543人的平均值。目前,高素质人才缺乏己严重影响了开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在新闻单位,中高级人才仅占五分之一;广告服务单位中,中高级人才不足三分之一,县级广告服务单位中中高级人才不足五分之一;出版单位中中高级人才不足百分之十五;而出版物销售业、音像制品销售、网吧服务业中几乎没有中高级人才。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既影响文化受众的接受力和参与度,也影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战斗力和竞争力。
6、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影响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长期以来,受经济制约,开封市文化建设欠账较多,一些硬件设施陈旧、落后,一些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设施和条件,一些专业艺术团体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走向市场步履维艰,一些文物修缮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等,这些都使文化建设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三、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开封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突破口应是文化旅游产业的体制改革,其总体定位应以宋文化为主体,建构主题鲜明、层次多样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1、成立开封市文化旅游发展总公司,整体指导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该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经济运作法则,设董事会和监理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部经理负责制。根据景点规模、地域分布、人员构成、资产状况和今后发展需要,对管理机构、管理范围、人员资产进行重组,设立不同的子公司。各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实行竞争竞聘机制,分配制度也应进行改革——按岗定薪,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按比例调控,工作实绩与企业盈利挂钩,各法人单位负责人可实行年薪制。
2、设立专门机构,拓展市场前景。可在文化旅游发展总公司内设立文化旅游资源拓展部,其功能可分为向外拓展和向内拓展两个方面——向外可根据我市多人文景观少自然景观的特点,与郑州嵩山少林寺、洛阳白云山、栾川等山水景观实行联票制,增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吸引力;也可与河南省博物院、郑州市博物馆、巩义市宋陵等实行联票,拓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同时制定灵活的引资政策,吸引外来资金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向内主要是资源整合与内蕴挖掘,可以府衙文化、宋城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菊会文化、水城文化等为主题,进行资源组合,每一主题文化区内选择一个主体作龙头,带动其他文化旅游产业成集团化发展。一旦时机成熟,则可推动我市文化旅游行业进行跨省联合,如以大宋文化旅游为主题,与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资源共享,实行联票经营,开设旅游专线,甚至共同申报宋文化世界文化遗产等。这样,可将我市的文化资源优势与沿海地区的资金、客源优势结合起来,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3、要在旅游及旅游品、文艺演出、书画艺术品、影视传媒、文化娱乐、文化培训等方面形成自身的文化旅游支柱产业。
目前,文化旅游业是开封市的主导文化产业。作为一座文化名城,开封市的人文景观要远高于自然景观,比例为4.76,而全国的比值为1.18。这说明了开封的旅游业有强烈的文化背景,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其优势所在。
要打造开封标志性的旅游文化项目和多元化、多样性旅游文化载体。充分利用城摞城、悬河、清明上河园、开封府等具有开封特色和优势的旅游资源,对开封历史文化内容进行组合包装,按照开封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调整旅游开发思路,重整旅游线路。重点开发城摞城、悬河等具有强大品牌价值的资源,将它们作为奇观进行包装和推广,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将城摞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将悬河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规划建设金明池公园、宋代宫廷主题公园,开发繁塔景区等,充实宋文化旅游主题。完善水系工程,规划、建设环城公园,进一步突出“北方水城”特色、提升城市旅游休闲文化品位。着力对“夜游开封”旅游项目的设计开发和运作,加强对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传统工艺品制作旅游的开发力度,适应城市人群的休闲娱乐需要,延伸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业的收入。利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进行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努力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旅游业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增强旅游者的视听效果,深化对旅游过程的美好体验,以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吸引旅游者,提高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度。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旅游文化产品结构,充分开发休闲度假产品、传统观光产品、会展商务产品、时尚旅游产品等。
4、加大对开封市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改造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东京文化艺术中心、开封电视塔文化公园、体育综合训练馆、民俗馆、宋词文化公园、宋都古城全景画等项目建设,建设一批能够全面展示开封历史文化底蕴的展览馆、民俗博物馆,对开封历史文化名人馆、史志资料馆、书画艺术馆等进行规划建设,提升开封旅游的文化品位。
5、加快宾馆餐饮业整合改造,对国有旅行社、宾馆酒店以及相关旅游服务机构进行重组,以优质的服务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文化旅游业的品质提高除了产业内部的重组改革外,还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包括建设四星级宾馆以满足高消费游客,尤其是海外游客的消费需要;培训双语(汉语与英语)导游,增加导游对各景点文化内涵的认知;规范宾馆、出租车、公交车等从业人员的用语,既要讲普通话,又要礼貌规范等。凡此种种,是事关外地游客来汴后能否留下来继续消费的问题,也是增加文化旅游产业附加值的主要途径。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