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的定义
1 两种定义
旅游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据惯例,从理论抽象出发给出的概念性定义;另一类是为满足统计工作的需要,对旅游边界进行划定的技术性定义。对概念性定义,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将审美和自娱作为旅游活动的本质,因而认为旅游是一种消闲活动,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是为了丰富其经历和文化教养。而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并特别提出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
2 两种定义的简单比较
从对旅游本质的认识上看,概念性定义强调旅游的消遣性,认为旅游是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动态的休闲行为。在技术性定义中,消遣性并非旅游的核心要素;只要离开惯常环境、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并且停留时间少于一年的出行,就可以看作是旅游。
从划定的范围看,概念性定义的边界更小,其对应的主要是技术性定义中利用闲暇时间从事的观光/度假部分。而技术性定义包括的范围明显更大,将商务会议、探亲访友等多种目的纳入到旅游中。
在选择的主动性方面,概念性定义中游客选择的旅游活动是主动的,其选择因素受个人可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时间以及对旅游目的地促销信息接受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技术性定义中包括的商务、会议等活动的选择并不是由游客自身决定的。
从认知度上看,概念性定义受公众的认同度更高,多数公众很自然地把去风景区观光、到度假区休闲等同于旅游,甚至也很容易接受“农家乐”等新兴的休闲方式属于旅游;但是他们很难把外出开会、出差以及探亲访友同旅游联系起来,认为这类行为只能算“出行”。这一情况在我们进行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的实地调研中感受明显。尽管技术性定义在公众心目中的认知度不高,但这一定义是世界旅游组织经过多次讨论后最终确定的,同时在1993年纽约召开的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27次会议上顺利通过,因而实际上成了一项通行的国际标准。
3 对旅游行业管理而言,深化旅游认识的立足点在于旅游的统计定义
虽然目前对于旅游的定义在旅游研究领域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是就旅游行业管理而言,旅游的统计定义给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选择旅游的统计定义作为认识旅游的起点更加符合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利益。
二、对旅游统计定义认识不清造成的不利影响
旅游的“六要素论”(食、住、行、游、购、娱)强调了旅游活动的完成需要涉及多个行业的不同要素;在纵向上使得“大旅游”观深入人心。但由于这一提法是以观光/休闲类的旅游作为出发点,而不是统计定义中所包括的商务、会议、探亲访友等多种目的的旅游,因此从横向上看,“六要素论”对旅游的认识依然局限在概念性定义所包括的狭小范围。这种不彻底的“大旅游”观在实践上给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旅游工作的重心依然停留在观光、休闲、度假上面,没有因势利导地将旅游的发展扩大到更加广阔的范围。
1 在行业管理上,我们涉及的领域还相对狭小
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初期,旅游活动的主体是参观各类自然和人文的风光,把行业管理的着眼点放在观光旅游的组织和规范上顺理成章。比如,国家旅游局的前身就叫做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突出的“游览”二字,也反映了当时对旅游范围的基本认识。这一情况在国家旅游局1988年、1994年和1998年的“三定”方案中亦有所反映。在这三次“三定”方案中,都没有明确提出旅游应该包括的范围,而在具体职能上,还是下意识地把有无旅游资源看作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比如198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工作意见》就专门提到“各省和各旅游重点城市,特别是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热点地区,要按照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构。”
特定的认识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背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有必要不断深化对旅游的认识。尤其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交通更加便捷,各种商务、会议与探亲访友将变得更为频繁。如果我们的行业管理还仅仅停留在观光度假上面,将可能错过推动旅游全面深入发展的良机。
2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我们的着眼点依然放在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上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我们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从最初的围绕既定资源开发自然、人文旅游产品到后来围绕市场开发主题公园等现代旅游产品。从最初单纯的开发旅游吸引物到后来注重旅游同其他行业的交叉融合而发展出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不过总体来讲,这种认识下旅游产品的开发,都落脚在为游客提供“游”或者“娱”的吸引物上,没有跳出传统旅游资源的框框。而从统计定义出发的广义旅游上看,发展公务、商务旅游以及探亲访友旅游并不需要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因此旅游资源的多寡和品质的高低并非一个地区是否可以发展旅游的唯一依据。其实从各省(区、市)的统计数据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旅游总量一般也越大;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经济发达地区商务、公务旅游活动的比例相对较高。
3 在促销方面,我们的宣传几乎完全围绕旅游资源进行
虽然在未来很长的一个时期,观光度假旅游在我们的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中都将占据重要的位置,但这决不是我们旅游业的全部。在进行旅游宣传促销的时候,如果完全偏向于观光度假旅游,并不利于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完整的旅游形象。比如在发展入境旅游时,我们提出了中国是“最理想的投资乐土和最安全的旅游胜地”的口号,但是在实际的促销活动中,我们的着眼点还是放在后者以观光度假为主的旅游胜地形象上;而对中国开展会议、商务旅游方面的特点强调很少。
造成上述片面旅游观的原因在于过去我们对从统计角度给出的旅游定义重视不够,而进一步深化旅游认识的关键在于从统计定义出发,在横向上拓展旅游的空间。
三、从统计定义出发深化旅游认识的必要性
1 从统计定义认识旅游是旅游数据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目前各国的旅游统计标准虽然有所差异,但是其基本的依据仍然是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的“旅游定义”;并且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各个国家在这个统一的定义框架下进行旅游统计。根据这一定义,我国旅游统计数据反映的是包括观光度假、商务会议、探亲度假等多种目的的广义旅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旅游工作仅仅停留在观光度假的狭义旅游上,将会造成旅游发展成绩和旅游管理工作之间的脱节。
2 从统计定义认识旅游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需要
建设世界旅游强国,过去我们比较强调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的开发,但忽略了围绕不同旅游目的进行的旅游产品开发。而从实际上看,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单单靠观光度假产品是很难实现的。以现有的世界旅游强国为例,排在前两位的法国、西班牙的入境旅游者中以观光度假的居多;但是旅游外汇收入最多的美国,非观光度假的旅游者却为数不少。而在我国的国内旅游中,观光度假所占的比例只有整个旅游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考虑到调查对象对旅游统计定义认知度不高的原因,这一比例可能还不到三分之一)。此外,在各种旅游目的中,商务会议的花费相对较高(在国际上,商务旅游者的消费,特别是会议代表的消费平均要比一般旅游者的消费高两到四倍),因此从增加旅游收入的角度看,将目光仅仅放在观光度假旅游上也是不合适的。
3 从统计定义认识旅游是细化旅游管理的需要
不同目的的旅游有不同的发展变化规律,用于指导观光度假旅游的政策并不一定适用商务会议的旅游。此外,不同的地区由于客源结构不同,促进旅游发展的着力点也应有所区别。比如在入境旅游者中,上海商务会议的比重超过了50%,观光度假的比例却不到40%;而海南观光度假的份额在70%左右,商务会议的比重却只有20%左右。因此,要提高旅游管理的水平,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旅游目的的特点。
4 从统计定义认识旅游是未来制定旅游产业政策以及旅游法的需要
不论是旅游产业政策还是旅游法,其制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明确旅游的范围。没有一个清晰的旅游定义,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就可能失之偏颇;规范旅游发展的法律条文也可能因为调整对象不明而影响到执行的实际效果。
5 从统计定义认识旅游是挖掘旅游更多社会经济功能的需要
过去由于习惯上把旅游等同于观光度假活动,因此通常把旅游业看作消费性的服务业。而实际上,从商务、会议旅游的角度出发,旅游业也可以看成是生产性的服务业;因为无论是会展旅游,还是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以及拓展培训旅游,旅游服务的对象都是生产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并不仅仅是单纯拉动最终需求的传统服务业,同样也是促进中间需求增长的现代服务业。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工的深化,企业内部服务外部化。以生产性服务为特征的现代旅游业有助于节约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有望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四、进一步的思考
1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旅游的统计定义,使得在横向上“大旅游”的观念得到公众的认同
目前从认知度上看,多数公众比较接受将观光度假、探险旅游、极限运动、高尔夫旅游、农业旅游归入旅游的范畴。而在一些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也逐渐开始接受商务、会展属于旅游范畴的观念(比如,上海、北京的旅游条例中就明确了旅行社可以经营公务活动)。目前对公众而言,比较难以接受的是探亲访友活动属于旅游。因此,要使旅游的统计定义得到广泛的认同,首先需要我们在业内对这一定义达成共识;同时在公布各项统计数据或进行相关统计排名的时候,可以把旅游目的作为一项指标考虑进去;此外,还需要我们利用多种平台向公众宣传这一定义。从而最终实现旅游统计数据与旅游公众认知之间的一致。
2 在目前的旅游行业管理里中,应结合实际逐步将旅游的统计定义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在开发旅游产品上,今后可以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商务会议旅游的发展。在入境旅游的宣传促销方面,既可以加强商务旅游方面的宣传,吸引更多的海外人士来华考察商务活动,参加各类会展,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吸引海外华人回国探亲访友。目前海外华人数量超过4000万,其中有3200多万在东南亚十国,在美国的华人数量也有300万,这部分人都可以成为探亲访友的潜在客源。此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推进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协同发展。比如可以鼓励一些有丰富观光度假资源的旅游区,因势利导地开发会议旅游产品;促进一些商务客源多的地区和观光度假资源丰富的地区相互协作,共同推动旅游收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