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郁伟华 上海中旅国际旅行社资深导游
约翰·凯里克 澳大利亚籍,上海某英语培训中心教师
范能船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文化差异还是个人素养?
主持人:春节马上到了,很多游客会选择到国外过春节。首先请约翰·凯里克谈一下,国外居民对我国出境游客的看法。
约翰·凯里克:来中国之前,我住在澳大利亚悉尼,这里是中国游客比较多的一个旅游城市。我个人觉得,大部分中国游客举止都非常文明。以前偶尔还会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公共场所也那么喜欢大声说话,后来到中国生活,发现原来这边习惯如此,渐渐地也就不觉得这是多么不文明的事情。我想很多矛盾还是因为两地文化有差异吧。
郁伟华:的确是这样。我们一般带队出国旅游前,都要进行一些知识培训。比如到泰国不要随便碰小孩的头,因为很多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友好的行为,摸孩子的头是喜爱啦,触摸佛像可以借点神的力量啊,在国外一些地方就很可能是特别严重的民俗禁忌。一般来说,大部分游客都能很好地遵守这些礼仪规范,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可能习惯使然,偶尔会忘形。
约翰·凯里克:那么多人出国旅游,当然有可能部分人做得不太好。
范能船:那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一个团队出去旅游,有些人就能自觉遵守当地道德习俗、法律法规,而有些人就是不可以?就像国内各地规范乱闯红灯、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有些人经过教育可以遵守,而有些人依然我行我素?我认为这两者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换句话说,很多不文明行为源自个人素养差异,而不是文化差异。事实上,我们一直拿不同国度间的文化差异当理由为很多出境游客解释不文明行为,但这样的解释会不会成为一些人掩盖个人修养低下的借口,还提供了不文明行为的滋养土壤?
尊重自我权利还是伤害他人权利?
主持人:可能会有游客认为,出国旅游已付出相应费用等代价,言行举止该怎么表达是个人权利的一部分,凭什么要尽量遵守文明规范,约束自我权利?
范能船:这个观点我不赞同。不错,出国旅游,你有享受旅游的权利,但你也有尊重他人的责任。
郁伟华:这个我最有体会了。有一次我带队去澳大利亚,正好就是约翰·凯里克的家乡。中午用餐的时候,有个游客说要抽烟。一般来说,吸烟在国外公共场所是有很严格限制的,餐厅内不许随便吸烟,但这名游客却不听劝阻,悠然自得地吸了起来。没想到,餐厅服务员马上就报了警。原来这家餐厅墙上明示,如果顾客坚持抽烟就要报警,但因为是英文,我们游客也没注意。
范能船:根本不关文化差异的事!这名游客要在公众场所抽烟,根本就没有尊重他人的道德、法律甚至是尊重国外文化的意识。他尊重了自我的权利,却伤害了他人的权利。国内公众场所也不提倡吸烟,一个具有高素质高修养的人,难道不懂得遵守社会公德吗?
约翰·凯里克:在公共场所尊重他人权利,其实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因为大家在公众场所并不知道谁是谁,一个人往往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我在上海生活工作,就时时提醒自己,我代表着澳大利亚人的形象。
依靠教育还是强制执法?
主持人:少部分个人修养有所欠缺的游客,对中国整体形象可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也有人指出,仓廪实,才能知礼节。像不排队等“陋习”,在国内物质水平还没达到发达国家程度的时候,是无法改变的。
范能船:现在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行为不文明,整个社会自然也有责任,最起码我们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引导人们规范言行举止的氛围。但言行举止毕竟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涉及到国民素质。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如果连最基本的社会公德都无法规范,其他经济投资、社会诚信等环境就更无法形成。像在欧美地区,他们都从小抓起,常抓不懈,才培育出一整套社会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约翰·凯里克:我觉得对中国来说,从小抓文明规范非常重要。我在悉尼的一位朋友前不久去当地歌剧院看演出,进场时发现有一群中国孩子正互相挤抢,大概是中国某个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挤来挤去时无意中就推倒了一位孕妇。令我朋友反感的是,他们好像没感到有什么歉意……
郁伟华:现在国外一些旅游景点都有用中文提示的“不要乱扔垃圾”等告示牌。我每次带队出去旅游,一见到就觉得汗颜!由此我建议,在抓国民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出台一些强制性法规,依法规范人们的行为,依法建设社会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