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四大名镇之首朱仙镇 名镇再度振兴
http://www.hnta.cn 2008-8-29 10:48:58 来源:开封日报 点击:

    八月的运粮河畔,朱仙镇木版年画一条街

    “最近来店里的人一拨接着一拨。”虽说是旅游淡季,万同老店店主张继中却明显感到自家店铺人气很旺。来这儿的都是镇上的干部职工,多半是来参观学习年画文化的。

    而河对岸的允明文化村室,来借阅有关朱仙镇历史文化古籍的人也比平时多出了一半。朱仙镇人,正在悄然掀起一股“补习历史课”的热潮。

    补课,是朱仙镇党委、政府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发出的倡议。“我们希望用补课的方式,让朱仙镇人深入了解我们辉煌的历史,从而为朱仙镇的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开封县政协副主席、朱仙镇党委书记郑连成如是说。

   观念的变化正空前激荡着这座千年古镇。自8月1日起,全镇干群不约而同投身到“我是朱仙镇人,我能为朱仙镇复兴做些什么”大讨论活动中。这场大讨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居民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以往商户门前乱丢杂物现象不见了踪影,“中国十大最美丽的村镇”朱仙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正如副省长张大卫前来调研时说的那样,朱仙镇正面临着新一轮历史性发展机遇。

    就在4月15日和6月6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先后两次专门对朱仙镇的开发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徐光春书记在省委办公厅《朱仙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重塑名镇风采的情况调查》上的批示发人深省:“朱仙镇是我国明清时期四大名镇之首,现后三镇已是全国著名的中心城市,唯朱仙镇不仅没有发展,反而衰败。我们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再现‘名镇’风采。”

    7月30日,徐光春书记又亲临朱仙镇实地调研。省委书记对这座千年古镇的发展寄予的期盼,如此深切而紧迫。

    这份沉甸甸的嘱托,给朱仙镇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信心和动力,也带来了新时期的考问:曾位居中国四大名镇之首的朱仙镇,该如何对复兴之路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


   一部兴衰史,几多复兴梦

   朱仙镇始建于战国初期,相传因魏国名士朱亥故里而得名。唐宋以来,朱仙镇成为水陆交通要道和商贾重镇;明末因贾鲁河开通成为开封唯一的水路转运码头,大批货物由此集散,运往全国各地,从而得以迅速走向繁荣,至清康熙年间达到极盛。

    进入鼎盛时期的朱仙镇,镇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27万,占当时河南总人口的1/15,与广东省佛山镇、湖北省汉口镇、江西省景德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朱仙镇为四大名镇之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我国新春对联、木版水印年画和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

    “朱仙镇成也运粮河,败也运粮河。”朱仙镇镇长尚剑飞认为,朱仙镇走向衰落的主要历史原因便是水路转运码头优势丧失。清雍正至光绪一百多年间,因黄河多次决堤改道,朱仙镇赖以发展的运河(运粮河)逐渐淤塞,加之20世纪初汴洛(陇海)铁路、京汉(京广)铁路开通,火车、汽车等新兴交通运输方式迅猛发展,朱仙镇交通枢纽、商业重镇地位丧失,逐渐衰落。

    实现朱仙镇复兴,重现昔日梦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朱仙镇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古镇保护和修缮工作,对木版年画和岳武文化,进行了挖掘和开发。朱仙镇被授予“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称号;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朱仙镇经百家媒体评选、公众投票,入选“中国十大最美丽的村镇”;2008年,中国民协、国家邮政总局又在开封成功举办了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保护发展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木版年画联展活动,发行了《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特种邮票,有力地提升了朱仙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到朱仙镇的游客数量比过去有较明显的增加,但由于缺少资金和系统规划,整个镇区的发展与“重现历史文化名镇风采”的目标仍相距甚远。

   历史上,朱仙镇曾在1986年、1991年、1995年、2000年、2006年进行过多次不同规模、不同程度开发建设。而根据现存史料考证,早在民国年间,就成立有朱仙镇恢复重建指导委员会,注重古镇的保护工作。历次的开发建设,给朱仙镇复兴梦的实现积累了宝贵经验,也留下了诸多教训。

    经过深刻反省和认真总结,朱仙镇新一届党委、政府认为,历次开发建设并未彻底解除朱仙镇发展瓶颈。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未注重培育产业支撑。二是发展定位不够科学。三是没有解决好基础条件差的问题。

    曲折跌宕的复兴之路,让朱仙镇一次次与发展机遇失之交臂,与四大名镇“老大哥”的地位也越来越不相称。

    很多人都记得今年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上的一幕:一位参赛选手在回答一道中国四大名镇的填空题时,居然回答不出空出的答案“朱仙镇”,评委余秋雨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着重评论了朱仙镇古今,他希望人们记住曾为四大名镇之首的朱仙镇。

   有人说,这一幕,如同纽约时报记者克里斯托夫那篇著名评论给开封人的震动一样,给了朱仙镇人以警醒和深思。


    省委书记两度批示“再现‘名镇’风采”

    4月15日,徐光春书记就《朱仙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重塑名镇风采的情况调查》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我们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再现‘名镇’风采”。6月6日,徐光春又一次作出批示:“朱仙镇是包括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在内的我国四大历史名镇且位列四大名镇之首,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朱仙镇的发展严重滞后。我有个想法,为把朱仙镇这个历史名镇开发好,首先从规划和基础工作做起。”随后,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郭庚茂对落实徐光春批示意见作出了重要批示。

    省委书记、省长的批示,不但深刻,而且具体,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加快朱仙镇开发建设的战略决心。

    朱仙镇的开发建设,始终牵动着省委书记的心。“八一”前夕,徐书记慰问驻汴部队,途经朱仙镇时,他停下匆匆的脚步,冒雨来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察看木版年画开发情况。临走,他向身边开封市的领导说:“到时我要专程来。”

    徐书记的话如同给市、县各级党委、政府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市委、市政府对徐光春书记的两次批示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市委常委会和专题协调会,并迅速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刘长春为政委、市长周以忠为指挥长的朱仙镇开发建设指挥部,全面指挥协调朱仙镇的开发建设。市直相关部门积极与省直有关厅局进行对口衔接,开封县也相应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于吉良为政委、县长张栋梁为指挥长的高规格的指挥部,成立了城建、城管、文物保护、文化旅游开发4个专项工作组,并于6月中旬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整充实了朱仙镇领导班子。

    省、市、县、镇对加快朱仙镇发展,再现历史名镇风采信心百倍。8月3日,副省长张大卫率11个省直有关厅局负责人在朱仙镇实地调研后,感触很深,提出“要用3年使朱仙镇大变样”。他还拿开封的发展作例子,为朱仙镇的开发建设加油打气。开封人不会忘记,2005年,正是省委书记徐光春对《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的批示,催生了郑汴一体化的战略设想。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开封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其他大部分指标都在全省前几位。“这说明我们实施郑汴一体化后,给了开封一个机制创新机会,给了开封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说长期困扰开封发展的历史阴影,被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吹散了。”张大卫指出,如今,朱仙镇正面临着新一轮历史性发展机遇。他还一口气说出了朱仙镇现有的12个具备开发潜力的文化元素。8月18日,市委书记刘长春在朱仙镇开发建设专题协调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再也不能错失这样难得的绝佳发展机遇,要有干大事、干成事的精神和决心,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好并有所创新。”

    按照“首先从规划和基础工作做好”的要求,如何进行科学定位,成了朱仙镇开发建设的当务之急。


    朱仙镇要打造“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古镇”

    能否借用其余三镇发展模式来开发建设朱仙镇?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朱仙镇的开发建设要有自己的科学定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现有的名镇文化资源,高标准高起点做好规划,只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名镇复兴,再现‘名镇’风采就指日可待,大有希望。”开封县委书记于吉良对朱仙镇的开发建设思考深邃。

    在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朱仙镇所处的地理区位、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已不能与现在的汉口、佛山、景德镇同日而语。后三镇的繁荣得以延续,主要原因是区域战略地位的巩固和提升,以及强大的产业支撑。而朱仙镇的衰落,内因主要是交通优势的丧失和缺少产业的延续。

    朱仙镇再现历史名镇风采,不是简单进行历史回归,而是适应新时代、新环境的文化创新,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客观规律,在郑汴一体化发展的大环境中,确定新的发展坐标和新的定位。

    调研组会同市、县领导及有关方面专家深入探讨后初步达成共识:朱仙镇发展应依托开封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度挖掘、整合和开发朱仙镇的千年历史文化积淀,通过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古镇的复兴,建成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古镇,与开封市宋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互动发展,成为河南省“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上推陈出新的代表和河南东部旅游产业集群的重要产业部分。

    依据副省长张大卫调研时提出的“把看准的事情先做起来”的要求,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不等不靠,积极与省建设厅、省发改委结合,正在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朱仙镇城镇总体规划》、《朱仙镇镇区控制性详规》和《朱仙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朱仙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开封县县长张栋梁多次亲临一线督导朱仙镇开发建设,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占清常驻朱仙镇全程参与开发建设;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开封县积极筹措资金400多万元,对岳庙大街、政府大街、铜坊街3条主干道进行重新改造,成立了一支30人的环卫队,对镇区进行全天候保洁。同时,县里决定每年拨付专项资金500万元,全部用于支持朱仙镇的开发建设。

    “朱仙镇与其余三镇相比,是走向了衰落,但从积极角度来看,朱仙镇具备四大名镇中唯一尚存的独特资源,把名镇资源做活,立足把现有文化资源做精,不要刻意像其他镇一样做大做强,全面发展,是完全可以再现‘名镇’风采的。”省建设厅村镇处副处长李桂亭说。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朱仙镇人的智慧,这座历经沧桑的千年古镇,面对新一轮历史性发展机遇,一定会承载起几代人的复兴梦想,在历史的新坐标上重放出历史文化名镇璀璨的光芒!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