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王屋山下,仰天下第一洞天巍峨雄壮;漫步在母亲河畔,望万里黄河奔流不息。在青山绿水间,畅快呼吸着大自然的气息;在农家小院里,一同收获着闲情逸致……愚公故里美若画卷,全域济源精彩呈现。
在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历史时期,站位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节点,济源市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打造全域体制、全域规划、全域产业、全域交通等发展新格局。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全域旅游正撬动着济源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
今年下半年,济源市将迎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全面验收。73万愚公后人将立下愚公移山志,奋力打赢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攻坚战,书写出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济源篇”——
全域体制一体化强化共建共荣大保障
8月18日,我省首家旅游综合执法服务站在济源挂牌成立,“1+3+N”的全域协调综合管理和执法机制日臻完善。
对济源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来说,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尤为重要。随着创建步伐的深入,也迈开了全域体制一体化的步伐。
全域旅游是“一把手”工程。济源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济源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推动全域旅游任务、责任、考核全覆盖。
创新体制是全域旅游创建的活力源泉,济源市组建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小浪底北岸度假区管委会,将济渎庙、卢仝茶园等资源划归市文旅集团。签约王屋山福源小镇等项目,王屋山索道提升、那些年小镇等48个项目开工建设。体制创新迸发出强大力量,济源市文旅集团高起点定位、大手笔策划、大力度投入,成为济源旅游发展的“引领者”。
每年设立2000万元全域旅游专项资金,投资2000万元设立旅游发展基金,整合交通、住建等部门资金3亿余元,列支2000万元用于创建扶持……全方位保障为全域旅游保驾护航。
全域规划一体化绘制宜居宜游新蓝图
徜徉于大美济源,王屋山道境广场宏伟气派,道境极地牌坊与阳台宫交相辉映;愚公移山雕像旁,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屋琴书声声入耳;五里桥的农家院里笑声朗朗;伊利乳业工业旅游区正在迎接南来北往的游客……
一个城市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政府的前瞻性规划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干精神。
站位大众旅游时代,济源高标准编制的《济源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通过评审。以旅游规划引领土地利用、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等规划建设,推动旅游规划与“十三五”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将全域旅游理念融入交通体系、城市水系、海绵城市、智慧城市、花园城市和美丽乡村,实现与重大专项规划无缝对接,引领济源的全域发展。
规划的落实,是一次如艺术品般精心雕琢的过程。小浪底北岸新区旅游度假区、王屋山福源小镇等区域规划顺利推进,自驾车露营地、乡村旅游等专项规划相继出台,乐居、乐业、乐游、乐养的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目的地呼之欲出。
全域产业一体化激发融合发展新动能
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诠释了济源“全域旅游”的内涵。济源围绕“旅游+”做足融合文章,随着王屋山国家5A级景区、小浪底北岸省级旅游度假区共同创建,点面结合、差异发展,也激发了产业发展潜力。
文旅融合。围绕“一山一水一精神”品牌,谋划王屋山道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累计投资10余亿元实施了道境广场等重点项目;举办道教音乐演艺、美丽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活动。
农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50余个、特色农庄10个;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2016年,全市旅游业对脱贫攻坚贡献率高。
城旅融合。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完善服务设施,提升建设管理水平,实施世纪广场樱花友谊林、海绵城市示范项目等工程,丰富城市旅游资源,提升城市内涵品质。
济源全域旅游形成了一二三产联动、共绘旅游蓝图的新格局。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引领下,济源不仅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还要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新兴旅游要素,实现“处处宜旅游、行行有旅游、时时可旅游”的新体验。
全域交通一体化构建“快旅慢游”新格局
在承留镇的花石村,一条飘着花香的小路向前延伸,开启了尘封的大门。驱车行驶在乡间小路,这条路串起了洁净的村庄、古朴的村舍、充满活力的养生嘉源休闲农庄、童趣十足的南山儿童公园……
公路通到哪里,风景就要延伸到哪里。
打通“2小时区域旅游圈”。济阳、济洛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呼南高铁途经济源线路敲定,南太行旅游道路、通用航空机场、小浪底沿线空轨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
互联“半小时城郊休闲带”。新建坡头滨湖大道等乡村旅游道路6条,新增公交线路16条,南山森林公园等热点休闲区域半小时可达。在旅游热点区域布局新能源汽车租赁点48个,投放电动汽车300辆。
打造“最美路上风景”。实施小浪底旅游专线等旅游景观廊道,增设骑行绿道200余公里、健康步道300余公里、公共自行车1000辆,让游客慢下脚步、静享时光。
美,蔓延在城乡的每一个角落。路,把美丽的风景串联起来,连线成片,也奠定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发展格局。
全域服务一体化营造主客共享大空间
事欲成其大者,必思精而谋远。
旅游公共服务也是惠民工程。在市区通往景区、热点休闲区域的主干道上新建提升旅游厕所80座,解决了游客的“内需”;新建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提升重点景区、高速入口旅游服务中心,完善全域咨询服务。新增完善旅游标识标牌350余个。在旅游热点区域布局公共自行车,解决游客绿色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小浪底旅游专线、邵吉线、渠马线、黄孤线、阳下路、水牛线和石寺线“5+2”旅游景观廊道,成为“最美的路上风景”;骑行绿道、景观游园、直饮水设备、“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等,实现了游客和市民共享全域游憩空间。
加快推进特色旅游街、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建设;免费开放城展馆、篮球馆、科技馆、博物馆、文化城等场所……公共设施全域覆盖、公共服务全域提升、公共空间全域惠民的都市一体化服务,让百姓幸福指数爆棚。
全域生态一体化打造惠民飨客大民生
全域旅游带给百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在王屋镇愚公村,百姓刚搬进新居就搞起了农家乐。在济源市人大代表贾海燕的召集下,19户农家成立了合作社,统一就餐服务、统一接待标准、统一结算费用的模式,让户均月收入超万元。
“旅游+扶贫”带来了山乡巨变。依托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在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娲皇谷度假区,以孝文化为特色的天女河度假区,以回归田园为内容的大峪东沟、官帽山、王庄旅游片区,不仅成了旅游的新去处,也让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铭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愚公后人更有敢为人先的执着和信念。
济源市连年实施整治排污、除霾治污、清洁河流等专项行动,铁腕整治大气、水、土壤污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连年达标。美丽乡村犹如画卷般展开,济源入选了省美丽乡村示范市,坡头、五龙口成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大峪、邵原荣膺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东沟有了崭新的名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豫西北最具活力的旅游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人更富……
目前,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已到攻坚阶段。73万愚公后人立下愚公移山志,必将打赢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攻坚战。
记者手记
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
“七山二岭一分川”的地貌特征,及自然山水的厚爱、历史文化的眷顾,赋予了济源发展全域旅游的资源禀赋。作为以“五小工业”起步的重工业城市,济源亟待突破瓶颈,寻求转型发展之路——
济源是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及我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得天时、占地利、聚人和,恰逢其时。73万济源人民众志成城,必将叫响“一山一水一精神”的品牌,打赢全域旅游创建攻坚战,把济源建设成为又富又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曾经,老愚公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而挖山不止;今朝,愚公后人为开辟全域旅游发展新路执著而坚定。
路,就在脚下……
- {展望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南阳篇}中原避暑地 旅游大转型 2017/8/24 16:18:36
- 省政府常务会:集中研究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酒业转型发展 2017/8/23 9:27:14
- {展望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三门峡篇}发力“三次创业”发展全域 2017/8/23 9:16:31
- {展望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信阳篇}以全域旅游引领生态发展之路 2017/8/23 9:03:19
- {展望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新县篇}发展全域旅游助推老区振兴 2017/8/22 15: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