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新闻 >> 推荐新闻 >> 正文
专家谈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问题
http://www.hnta.cn 2016/10/14 10:32:12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

专家谈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问题

       10月11日,国家旅游局在京召开中国旅游智库咨询会,就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问题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建议。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形势?如何科学分析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如何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就此,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或各自企业的实际,谈认识、讲问题、提建议,为行业把脉,为发展建言,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研判形势
  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各种新产品、新业态、新要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新理念、新模式、新思路也在不断激荡、争鸣、廓清。其中,首要问题是科学研判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形”与“势”。
  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中国旅游智库主任委员魏礼群认为,当前,我国大众旅游方兴未艾,高端旅游蓄势待发,全域旅游发展正凝聚起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共识,社会各界参与旅游业的热情高涨,旅游对投资、消费、进出口拉动效应明显,旅游创业创新发展局面良好,各种旅游新要素、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旅游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旅游改革开放迈出崭新步伐,旅游业发展正当其时。
  在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旅游智库副主任委员李景田看来,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形势“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毫不为过。”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从经济建设边缘向主战场的转变,旅游对经济的贡献已经‘十分天下有其一’了。”
  对此,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旅游智库副主任委员魏建国表示赞同。他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转型升级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我国自然生态、文化历史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软环境”和“硬环境”相对完善,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正面临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
  中国旅游集团董事长、中国旅游智库委员张学武认为,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变化多、成绩优、趋势好,国资委整合组建中国旅游集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旅游业放在重要位置、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信心和坚强决心。“十三五”时期,中国旅游集团将抓住中国旅游业面临的难得发展机遇,争做国家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执行者、中国旅游服务质量品牌的创建者和中国人全球旅游体系的服务者。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石培华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全国旅游行业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实践,旅游发展实现了一系列新突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发展格局,成果来之不易。旅游业发展正在迎来方兴未艾的大众旅游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进入了更大的黄金发展期。
  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找准症结、廓清认识,是实现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与会专家直言不讳、直面问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魏礼群指出,我国旅游业面临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制度安排和体制不顺等三大突出问题,亟须补足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人文旅游内涵、产品开发体系、优秀人才培养等四大短板,旅游业对经济社会贡献率、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和世界格局的影响、旅游服务贸易情况等重大理论问题仍需加强研究。
  李景田直言,“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大众旅游时代刚刚开启,人均出游率仅为世界旅游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大多数人的旅游需求还是以观光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想方设法满足这些人的需求,把他们服务好。在满足多数人基本旅游需求的同时,努力开发有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历史底蕴、有特点的旅游产品,满足多层次的旅游需求。”
  魏建国认为,目前,我国旅游发展最短缺的是理念,全域旅游发展亟须好的理念,要摸清百姓的要求和希望;亟须好的体制机制,增强旅游综合协调职能,发挥好旅游管理、服务、投融资促进等方面的功能;亟须好的发展战略,站在全球视野上推进旅游外交,使旅游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和国际外交的重要实力;亟须好的实践模式,通过改革试验、先行示范等方式,在红色旅游、旅游扶贫等方面加快创新、先行先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
  张学武认为,在我国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匹配、旅游综合管理体制和产业发展之间仍存在诸多不适、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善等。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旅游智库委员陈丽华说,中国旅游业正在从景区景点旅游为主的传统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理念为代表的现代旅游模式转变,亟须从观念、模式、产业等领域进行重点突破,管理要素、结构要素和发展体系要和全域旅游相匹配。“然而,不少地方存在对门票经济严重依赖、对全域旅游认识不清、旅游开发中存在重复性建设和破坏生态系统等现象,旅游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仍很艰巨。”
  石培华说,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处于矛盾凸显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旅游供给跟不上快速增长的需求,供需矛盾突出;假日制度安排跟不上人民群众需要,时间有效供给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不上全域旅游发展需要,迫切需要继续大力推进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建设工程;旅游人才教育培训跟不上旅游业转型升级需要;旅游理论研究和旅游统计跟不上旅游业创新发展需要,理论滞后于实践,存在‘两张皮’等情况。”
  建言献策
  针对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问题,专家学者相互启发、共同建言,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头脑风暴,提供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魏礼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全方位保障、全区域发展、全链条融合、全社会视角,对全域旅游战略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保障体系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再创新,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夯实旅游各个要素,提升旅游功能价值;旅游外交要服务外交工作大局,旅游扶贫要注重实际讲求实效,旅游开发要尊重群众自愿选择与接受能力,旅游发展要尊重发展规律。
  李景田更加关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他说,我国很多地区有较好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民族地区,自然景观优美、山水人文各具魅力、古村落古民居较多、民俗文化浓郁、民风淳朴善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缺乏旅游投资和旅游人才以及交通受限等原因,旅游业发展还有巨大潜力。未来,民族地区将成为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
  科技部原党组成员、中国旅游智库副主任委员张景安认为,未来应重点发展红色旅游、科技旅游、文化旅游,深入推进“旅游+”。“就红色旅游而言,应做好对红色资源的抢救工作,与相关部门一道,实现红色故事情景再现,让游客在休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把民族精神传承下去;就科技旅游而言,要开发好科技产品;就文化旅游而言,在各大景区的实景演出中,要把民族文化凝聚起来,把人才带到旅游中去。”
  中国旅游协会会长、中国旅游智库委员段强建议,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全域旅游发展,要充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理顺各级党政和旅游主管部门管理的体制机制,提出适合旅游新业态发展的管理办法,加强对产业发展规律、资源开发实际的研究,加快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发挥好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旅游企业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全域旅游是全时空、全产业链、涉及全社会的事,要跳出旅游圈,形成各行各业共同关注全域旅游的浓厚氛围。”山东省旅游局原局长、中国旅游智库委员于冲建议,在实践中实现全域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在行业以外实现“纳入规划、提上议程”,即按照“宜居宜游”理念,把全域旅游纳入城乡发展规划;按照消费引擎的定位,把全域旅游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围绕提升国民素质、树立国家形象,将全域旅游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按照先行产业的目标定位,将全域旅游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张学武建议,相关部门未来要做好规划引领,重点做好对新产业的扶持。“如房车等新兴业态,尽管国家旅游局已经开展了相关行动,出台了相关文件,但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因为旅游新产品市场依然需要进一步丰富。”
  石培华建议,尽快召开中央旅游工作会议,系统谋划旅游业改革开放创新,通过旅游综合改革,探索服务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将全域旅游作为全面改善游客、当地居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大民生工程,持续推进城乡旅游厕所革命,实施旅游公共服务补短板工程,加强旅游集散、停车场、标识引导体系等相关设施服务建设,大力推进风景道、自驾车服务体系等配套建设,加大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解决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衔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资金整合使用和监督考核等问题。

作者:左登基 邢丽涛 通讯员:本站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