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旅游新闻 >> 省内新闻 >> 正文
央视《焦点访谈》聚焦“新县之路”:发展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
http://www.hnta.cn 2018/7/30 14:19:48 来源: 点击:
编者按: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今年又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如何实现五个振兴?各个地方都在探索不同的路径。
    对于“三山一滩”、革命老区、偏远地区来说,通过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着诸多制约因素。但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又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旅游为抓手和载体,以高质量党建为保证,完全可以走出一条脱贫致富、带动县域经济大发展的路子。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具有新县特色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路:发展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新县之路”体现了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是让中原更加出彩的生动实践和典范。

    位于河南省南部的新县,地处大别山的腹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茂密的山林,古朴的村落。在很多年里新县曾经一直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守着青山绿水,优美的生态环境,乡亲们却不知道怎么才能富裕起来,年轻人大多只能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谋生。近年来,新县努力进行着乡村振兴工作,那么新县的乡村有没有变样?变成什么样呢? 

    这里是位于大别山附近的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的西河村,尽管天气炎热,但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西河村保存完好的古树老宅,青砖黛瓦,小河流水,和原汁原味的民宿文化,让游客流连忘返。

游客:
    A:比较古朴吧,就是跟老家的那种景象还是蛮相似的。 
    B:到这里来就是可以感受真的是小时候的那种乡愁。
    C:西河村是非常漂亮的地方,很有趣,有一百多年(的建筑),我很喜欢这个地方。
 

    西河村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深山里的古村落,这几年受到周边城市游客的热捧,接待游客总量已经达到八十多万人次。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仅仅五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破败荒凉的空心村,年轻人几乎都外出谋生,村里只剩下三十多位留守老人。

西河村村民 张恩建:
    这房子从前都是东倒西歪的,您看现在整齐的时候来维修的。 这个路(原来)非常脏,非常烂,(路边)全部都是厕所、猪圈,东倒西歪的,杂草都长到路上来。 

    西河村的变化来自五年前新县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新县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生态好,绿水青山是新县最大的优势,但是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新县人认为乡村旅游是最好的助推器。发展乡村旅游,新县的经验是规划先行,规划整治好农村人居环境,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美了,才能吸引游客来。

新县县委书记 吕旅:
    一定要先有规划再建设。规划的目的要突出它的生态,就是一定要保持这个村里面原有生态的机理,就是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不取直道路。还有一个就是要注重产业,就是把旅游作为发展乡村振兴的一个支撑。 

    2013年以来,新县邀请全国各地五百多名专家学者和一百多家公益组织,来指导新县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首先对全县像西河村这样有旅游潜力的二十多个古村落进行保护性规划设计。

新县县委书记 吕旅:
    一个村由一个专家牵头,一个团队负责,对其进行规划。就是专家、专业、和专门的规划,这样就避免了千村一面。

西河村支部委员、村合作社理事长 张思恩:
    当时专家给我们规划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室外的保持乡村的味道,室内的可以适当加入现代元素。要求我们,所有的一草一木,哪个该拆、哪个不该拆,必须要经过专家图纸上的标注。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为了保护开发西河古村,新县整合了各项涉农资金四千多万,完善了村里的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等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村里成立合作社作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主角,村民以耕地、山地、房屋入股合作社,参与年终分红。合作社聘请专业旅游运营团队进行管理运营。西河村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受益最多的是村里的贫困户。除了选择从事农业生产,他们还可以在合作社运营的酒店、咖啡厅、食堂上班,也可以自己开农家乐。
    张胜利全家4口人只有一亩六分地,以前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点钱,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怎么也脱不了贫。2014年,他看到邻居开农家乐致了富,也动了心思,借钱装修了房子,也开起了农家乐。

西河村村民 张胜利:
    看着生意很好,所以说我下定决心回来试一下。2015年收入就有八九万块钱了,像去年前年,一年都要上十几万、二十万,彻底脱贫了。现在我们的生意办得越来越红火。

    为了帮助像张胜利这样的村民办好农家乐,新县旅游部门还对他们进行免费专业培训。

西河村村民 张胜利:
    我办这个农家乐,我们培训了15天,拿了烹饪证书和资格证书。学会了做地道的信阳菜,像焖罐肉、土豆焖鸡等。

    借助乡村游,现在像张胜利一样,全村1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已经有114户脱贫致富。原先只剩下三十多人的空心村,已经有三百多人又回到村里。张因权是一位回村发展的大学生,他和妻子经营的店,除了代办邮寄业务,最受游客欢迎的就是村里自产自销的土特产。

西河村村民 张因权:
    在我们西河古村开发旅游以前,山上很多山货都卖不出去。自从旅游开发以来,游客多了,这些曾经被村民认为很普通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为宝贝了。现在销路特别好,一年的话至少纯收入十四五万是有的,比外面打工是绝对强的。至少在自己家里面,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到最原生态的蔬菜,能照顾到自己的家庭。

新县县委书记 吕旅:
    我们当时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就提出来要让鸟回来,让人回来,让民俗回来。我们没有搞给钱给物,我们就是通过乡村旅游这样一个平台,把各种业态整合起来,为农民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这样一个舞台,调动农民内生动力。我们一直坚持“西河湾是西河人的西河”,所以它的发展要靠西河人自己。同时,发展之后的收益,也应该是西河人的。

    除了西河村,目前新县已经完成整体保护开发的古村落还有十多个,新县人称之为“九镇十八湾”。新县的目标是把每一个乡镇作为一个景点来构图,把每一个村庄作为一个小品来设计,把全县打造成一个大别山旅游公园,留住游客。

新县旅游局局长 吴克君:
    我们这样丰富的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对游客产生深深的吸引力。游客留下来了,他就会在我这儿产生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我们的群众就可以在消费链条上获得相应的收益,实现脱贫增收,全面小康。

    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几分。对于旅游资源缺乏的村庄,又如何实现村民脱贫致富呢?新县的做法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让农民不离开家乡,不离开土地,实现脱贫致富。记者在新县农村看到,很多村都通过成立合作社,或者兴办家庭农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耕种。有的村种植中药材铁皮石斛,有的村建设生态园搞葡萄采摘,有的村发展猕猴桃产业,有的村种植荷花莲子,产值都比种植传统作物增长几倍,甚至十几倍,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
    位于新县吴陈河镇的茅屋冲家庭农场,岑新顺是当地有名的回乡创业能人,五年前,岑新顺回乡创办了茅屋冲家庭农场。他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资金,流转了附近4个贫困村近5000亩耕地,种植有机水稻和蔬菜,实行规模化耕种。

茅屋冲家庭农场场长 岑新顺:
    我们农场实行的是绿色发展的模式,整个农场的生产不撒任何化学的肥料,农药、化肥、除草剂这些我们都不用,就是用最原始的古法种植,用牲畜的粪便产生的营养物还田,达到以种还养、以养还田的生态循环的产业模式。

    茅屋冲家庭农场实行工厂化管理,附近很多村民都到农场上班,转型成为“职业农民”。在农场的水稻田里,记者见到曾经的贫困户扶华。
    扶华今年38岁,有两个小孩,丈夫在外打工,以前在家里种两亩多地,挣不了几个钱,始终脱不了贫。到家庭农场上班后,她家才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茅屋冲家庭农场员工 扶华:
    我现在在家庭农场上班,一年能挣两万多,既照顾了孩子,照顾了家,又把钱挣了,我觉得挺好的。日子现在过得越来越好,比以前好多了。

    在茅屋冲家庭农场,愿意种田的就做“职业农民”;不愿种田的还可以从事服务和其他工作。大厨郑春霞以前家里只有一亩多地,挣不了几个钱,经常为两个孩子的学费发愁。刚到农场上班时是做服务员,工资只有1500元,后来场长发现她有炒菜的手艺,就提拔她当了主厨。

茅屋冲家庭农场员工 郑春霞:
    现在已经炒了两三年了,工资涨到3500元了,一年奖金、提成能拿到四五万,现在孩子上学也不发愁了,我们家现在已经脱贫了。

    五年的时间,岑新顺的家庭农场名声越来越响,效益也越来越好,带动了附近几百户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同时也吸引一些专业人才到农场参与创业。正在操控无人机作业的小伙子叫范太云,现在是农场的技术大拿。

    记者:你现在加的是什么东西?
    范太云:我们加的这叫EM菌。
    记者:EM菌是什么?是农药化肥吗?
    范太云:不不不不,我们农产所有的东西都不施农药化肥的。(EM菌)叫益生菌。
    记者:这对水稻作物有什么好处?
    范太云:主要是(加强水稻的)光合作用,增加营养。跟叶面肥有点类似,但主要是控制菌类。
    记者:跟以前种田用的农药化肥相比(有什么不同)?
    范太云:(现在)便宜多了,操作简单,我们用无人机(作业)十多亩地几分钟就搞定了,喷洒起来也快,要是撒化肥的话就慢多了。

    范太云是水产养殖专业大学毕业,以前在外打工,收入还不错。2015年,他看到茅屋冲家庭农场发展红火,就应聘到这里工作。

茅屋冲家庭农场场长助理 范太云:
    第一年工资开5万块钱,今年涨到6万块钱一年。主要这个行业是我喜欢的。人都有一个家庭农场梦想,我感觉我们学的知识在家乡能得到很好的应用,(这)是很高兴的事情。既能挣到一份工资,然后又可以照顾家人,我感觉挺好的。我很想在这个地方继续发展下去。

    现在茅屋冲家庭农场的有机农产品供不应求,2017年产值达1600多万元,实现纯利润230多万元。在新县,像茅屋冲这样的家庭农场还有180多家,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模式正在向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现代农业模式转变。2017年新县实现整体脱贫,已经通过河南省一级的核查。乡村旅游的红火发展,特色农业的蓬勃推广,已经推动新县走上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之路。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 韩长赋:
    五个振兴,总书记明确给指明了,下一步怎么能够落实落地呢?我以为“五个到位”很重要。首先一个,要落实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第二个,要规划到位。乡村振兴要规划先行。第三个,投入到位。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地干,也得真金白银地投。第四个,考核到位。第五个,农民到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农民的历史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我觉得这五个方面真正落实到位了,乡村振兴就能落实、落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篇大文章。新县这些年既通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为各个乡镇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又能整合资金真金白银地投入,下力气改造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还能够通过制度设计,调动农民们的积极性,让农民们愿意留在土地上,愿意回家搞农业。规划、投入、制度、人,美丽经济的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这每一步都少不了。每一步都走好了,绿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银山。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