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通、电不通,通信也不通!
离地震中心汶川一山之隔的彭州市龙门山镇,有两个国家4A级景区,山体错位、塌方、泥石流不断,要想进山搜索并营救被困人员,通信的联络显得极其重要。
面对恶劣救援条件,执行任务的驻豫某机步旅官兵,依据手中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迅速有效地展开了一场生命大营救。
架起救援官兵与遇险群众“生命之桥”的,是这个旅正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攻读博士学位的尚世锋。5月19日,在回龙沟深山营救现场,笔者见到了这个戴着眼镜,几分俏皮、又有几分羞涩的博士少校。
“是军人,就要往前冲!”
当灾难降临的时候,处在课题研究关键阶段的尚世锋,正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通过互联网仔细查看灾情。“这是军人的特质,有灾情就可能需要解放军,我必须到一线去。”
马上与部队取得联系,得知部队已经在驻地火车站进行集结,很快就要开赴灾区前线。
尚世锋再也坐不住了,找到导师要求立即赶回去参加救援行动。
“你这个时候离开,很可能课题会前功尽弃!再说部队又不差你一个。”导师劝说他多留几天,做完课题后再请假。
“我是军人,人民有难,我必须向前冲!”尚世锋第一次跟导师急了,“我一个人的力量虽然薄弱,但多一份力量就会多一份希望。成果耽误了还可以重来,群众的生命耽误了,是没办法重新再来的!”
导师理解他,答应了他的请求。5月14日深夜,尚世锋在成都东火车站与千里远程机动的部队会合,而后连夜赶往灾区。
“关键时候看我的!”
尽管做好了思想准备,但灾区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的景象,还是让尚世锋感到震撼。最让人揪心的,是灾区被阻断的道路、损毁的电力和完全中断的通信,加上深山救援,使携带的电台等通信设备性能大大降低,严重影响到救援速度。
首长急,官兵急,尚世锋更急!多一秒钟,被困群众就多一分生还的希望。
“立即启用某新型军用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可这种设备刚刚装备部队,在如此高海拔、地形复杂的山区,还未使用过。
“让我来!”尚世锋主动请缨。得到批准,他马上对该系统进行调试,将指挥系统和每一个终端机快速连接起来,又将自己制作的灾区最新数字地图输入了服务器。两个小时,这种新型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便调试完毕!
当天下午,旅工化营搜救分队手持系统终端,在距离指挥部约5公里的三沟村一废墟中,发现3名被困群众。当信息传回指挥部后,系统地图上立即清晰地显示出具体的救援位置和路线。旅政委彭玉斌马上派出第二救援梯队,紧急前往增援。
3个小时后,指挥系统接收到救援分队传来的短信:3名被困群众全部获救,个个生还!
“我要进山搜救!”
随着救援行动的深入,搜救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新型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对搜救分队的帮助也越来越显著。在大家的眼里,尚世锋架设的就是一座“生命之桥”。
“我也要上一线!”尚世锋看设备已经稳定,便请求到一线参与救援行动。
对这个关键时刻起关键作用的“博士宝贝”,旅首长有点不舍,但经不住尚世锋的缠磨,他还是跟着“杨根思连”上了山。
5月15日上午,“杨根思连”接到前往大龙潭搜救的命令。那里山高路远,地形十分复杂,加之余震不断,部队决定成立先遣小分队,先行进入探明情况。
尚世锋再次主动请缨,带领6名党员突击队队员冲进深山。脚下,是滑落的山体和碎石;头上,随时都可能飞来巨石!小分队一边避险,一边开路前行,不断向后续分队发送信息,指引部队向前推进。
在一个叫九峰村的地方,尚世锋突然听到一声微弱的“救命”,循声仔细搜寻,最后在一危房里发现被困已近50个小时的陈希秀老太太,并成功将老人营救。
靠先进的制导系统,尚世锋所在部队进山搜救150多波次,转移被困游客180多人,救出生还者76人,官兵无一失踪和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