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鹤壁市多举措发展乡村旅游力避同质化
http://www.hnta.cn 2018/8/1 9:29:5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乡村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产品,魅力无限,不断受到游客追捧。在鹤壁市,乡村游经过一段时间的迅猛发展,正成为本市旅游市场的新兴增长点,预计到2020年,按照A级旅游景区标准,全市将创建3—5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打造10—2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50—100家农家乐;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2000名,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

    一、发展现状

    该市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涉及26个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489户,包含贫困人口7563人。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发展以来,淇滨区桑园小镇已有经营商户120多家,淇县秦街民俗村60多家商户、赵庄民俗村40多家经营农户。目前,淇县纣王殿、东掌、石老公、赵庄、灵山小镇、秦街、油城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正在努力打造“太行山古村落民俗游”“西岗美食休闲之旅”“灵山旅游集散地”等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淇滨区通过培育桑园小镇乡村旅游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白龙庙、柏尖山、老望岩、纸坊、鹿厂、南山、安乐洞”8个村乡村旅游发展,初步形成旅游扶贫产业格局。鹤山区以王家辿、西顶、狐尾沟、西杨邑为示范点,培育带动“北斗七星”传统村落群、后蜀文化村庄聚落和全区乡村旅游集中连片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给本地带来了诸多好处,如:增加了短线旅游产品供应、扩大了农民就业岗位、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反哺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问题及原因

    一是同质化竞争,比如秦街、赵庄、建业大食堂等均是以古建筑为特征,文化元素基本雷同。二是发展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和经营模式单一、点散面窄,未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或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其开发和建设。三是从产业到产品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产品创新性和差异性不足,旅游产品品质偏低缺乏吸引力。

    三、措施及对策

    一是尽快建立健全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从产业、税收、金融等政策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引导扶持当地群众、特别是成功人士从事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吸引发达地区的成熟文化旅游企业开办生态旅游实体;对现有的乡村旅游项目,要减轻经营者的负担,调动积极性,使其在经营上更加灵活多样。

    二是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打造精品线路和品牌。在生态和人文的结合上下功夫,把绿水青山、清新空气、恬静环境等自然资源与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整合起来,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多村一面、相互模仿的恶性竞争。

    三是增加游客农事体验,设计参与性强的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以吃、住、购作为乡村旅游主要盈利点,以“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作为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重要载体,保持乡村旅游产品的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使乡村旅游魅力持续不减。

    四是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素质,促进转型升级。从目前以民俗村、采摘园、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向休闲、参与、康体、娱乐等更高层的体验消费转型,向旅游产业集聚区拓展,向多业态乡村旅游拓展,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针对该市乡村旅游的同质化现象,差异化发展不够明显,下一步市、县区旅游局将通过打造亮点,促进差异化发展,形成乡村旅游卖点;全力打造全市乡村旅游扶贫品牌,集中精力抓好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指导乡村旅游集中连片开发,开展乡村旅游主题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并形成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加快发展森林山区旅游、湿地观光、生态旅游示范镇等产业的同时,鼓励引导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淇县凉水泉村积极推进高端民宿、秦街村中原文化体验地、大石岩村运动休闲基地、纣王殿村休闲度假基地;淇滨区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森林山区旅游、湿地观光等产业;山城区挖掘开发“红色+生态”价值,创建生态经济示范带;鹤山区建设完善黄庙沟森林公园,大力发展山区旅游。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申志)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