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将给开封带来什么
http://www.hnta.cn 2018/1/18 9:37:0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
在2017年12月31日举行的中国文化产业学院奖跨年直播盛典上,朱仙镇启封故园入选“2017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特色项目”。这是我市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发展、谋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结果。
作为我国唯一“在用”的世界文化遗产,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迅速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那么,什么是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古代大运河上的重要枢纽城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给开封带来什么?
大运河文化带呼之欲出
元旦刚过,从北京传来的一则好消息让我市市民张海洋兴奋不已:在2017年12月31日举行的中国文化产业学院奖跨年直播盛典上,朱仙镇启封故园入选“2017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特色项目”。张海洋在为朱仙镇启封故园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不禁纳闷起来:大运河文化带是什么?开封和大运河文化带有什么关系?
曾有人说过,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宋或明清盛世,自天空俯瞰神州大地,一定会被两条雄踞在中华大地、蜿蜒的“人工巨龙”深深震撼,其中一条就是连贯南北、轴舻千里的大运河。2017年 2 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京杭大运河通州段时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同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办调研室《调研要报》第48期《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正是这篇报告将“大运河文化带”摆上议事日程。报告建议,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大运河功能,以大运河为核心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使之成为中华文脉的重要标志。报告透露,大运河文化带的地域范围以大运河为坐标轴,把紧邻河道的村镇街县区作为文化带的核心地带,把运河经过的25个地级市作为文化带的中心地带,把运河穿过的6省2直辖市全境作为文化带的辐射地。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正常通航的运河,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掀开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崭新篇章。大运河沿岸城市沸腾起来,纷纷掀起大运河文化带谋划和建设工作的热潮,河南也不甘落后。大运河河南段是隋唐大运河主要的节点,隋唐时期大运河最辉煌的部分都在河南,有力地支撑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和永济渠。我省积极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机遇,做好河南段规划工作,重点突出河南特色,弘扬中华文明和中原文化,从立足“三好”(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的角度探索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河南模式”。
为此,河南大学课题组形成了近3万字的河南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报告。在2017年11月8日省政府召开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工作推进会上,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苗书梅教授代表课题组进行了汇报,获得一致好评,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报告指出,大运河文化带河南段的战略定位是集中展现“天下中国”文明魅力的国家文化高地、有机连接中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国家地理枢纽、全面支撑人水和谐美丽中国的国家生态廊道;以运河城市群为核心载体,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带和运河生态廊道,突出郑州国家运河中心枢纽地位,形成打造全省“一核三轴”的空间文化布局。
大运河见证开封城的繁华与悲壮
开封,这座八朝古都,究竟与大运河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程遂营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六大古都》,在讲到开封的个性时特意用了“水”之开封来形容。在他看来,开封城的兴衰与“水”有关,而这个“水”就是汴河。
汴河的前身是战国时修建的鸿沟。公元前360年,为加强黄河与淮河两大流域之间政治、经济上的联系,魏惠王开始兴建鸿沟,沟通黄河、淮河,大梁城(今开封)因地处鸿沟水系的中枢、南北水运交通的咽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迅速发展成全国性的经济大都会和中原重镇。
到了隋朝,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统治、沟通南北经济,隋炀帝组织全国人力、物力,首先开凿了通济渠,最终形成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经永济渠抵达琢郡(今北京)、南达杭州的大运河。通济渠在唐、宋时期改叫汴渠或汴河,开封就位于汴河的中上游,“水路冲要,运路咽喉”。为了适应城市的经济发展与防卫需要,唐朝构筑了汴州城,移宣武军节度使于汴州,屯兵十万。汴州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这种特殊地位,长安和洛阳都无法与之相比。加之长安与洛阳迭经战乱,地位已远不如前。因此,唐末朱温等割据势力能据汴州而称雄一方,先后建立了后梁、后晋、后汉三个割据王朝,并以汴州为都城,称东京(今开封)。随后的后周及北宋,也相继建都东京。自此,东京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一方重镇取代了长安与洛阳,一跃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定都东京。东京以“水陆所凑,当四会五达之通”而居于重要地位,成为经济发展而日渐富庶的城市。当时,汴河等主要运河水道环绕京畿,辐射四方,以京畿为核心的运河网正是开封都城地位得以保持的最关键性的外部环境条件。汴河不仅是维护宋朝统治的漕运生命线,同时也是它的政治生命线。东京城也随之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数量都超过了隋、唐时期的长安与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北宋之后,南宋与金对峙,汴河也一分为二。自此,汴河开始断流。到元明清时期,开封又多次遭黄河水淹,洪水退后,开封段的汴河基本上全部消失。运河毁废,交通中断,昔日凭借水运有利条件繁荣起来的开封走向衰落。
“汴河通,开封兴;汴河废,开封衰。”从这首开封一直流传的歌谣中就可以看出汴河对开封的重要性。
为大运河文化带寻找开封支点
2014年6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通过了中国提交的“中国大运河”申遗申请,“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列入该名录的第46个项目。消息传回国内,国人无不感到振奋。但是很多开封市民不禁会问,作为与中国大运河有极其密切关系的开封,为什么没有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不是被遗忘了?对此,市文物局局长刘顺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分为“立即列入项目”和“后续列入项目”,按照国家文物局在扬州召开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精神,我市北宋东京城遗址和汴河遗址北宋东京城段进入“后续列入项目”。
事件回溯到2008年。当我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后,我市作为大运河沿线城市正式参加该项工作。2008年5月,开封市建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申遗工作办公室,并组织人员开展实地调查,确定了除古汴河主干道遗址外,北宋东京城新郑门遗址、开封城墙、延庆观、州桥遗址、山陕甘会馆、大相国寺、铁塔、繁塔等8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开封市申遗点。
2009年,我市完成了《开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11年9月28日经开封市政府审议并原则通过。这为开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标志着开封市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该规划把汴河故道开封段遗址、州桥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包括铁塔、繁塔、延庆观等)、大相国寺、开封城墙、朱仙镇古建筑群等列为开封段运河遗产,并使其全部列入了河南省申遗保护规划。
北宋时期的东京,穿城而过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4条河道在东京城附近构成了庞大的水利网,使京城的水利交通空前发展起来,形成了“天下之枢”的有利地位,极大地满足了东京城的物资供应。
在4条河流中,最为著名的当数汴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三营告诉记者,经过大量的考古工作,已探明外城汴河西水门(西郊土城村附近)至古州桥(三毛时代购物广场前)之间约4000米的地段,河底深12米至14米,河床宽20多米。同时,还初步探明了汴河上的东水门、西水门、汴河西角子门和古州桥等重要遗址。1984年8月,当时的市市政总公司在大南门里中山路中段修筑大型下水管道时,市文物考古队在当时市皮鞋厂(今三毛时代购物广场前)的东侧探明了古州桥遗址,并对桥址作了初步考察:桥面距中山路地面深约4.5米,经实测,桥南北长17米、东西宽30米,保存基本完好。
北宋时期,蔡河横贯整个京城的南部,是仅次于汴河的第二大河流。近年,市文物考古队在旧城区南部的中山路至迎宾路之间的东西一线探明了一段遗迹,河底距地表约11.5米,河床宽近20米,探明长度约800米,同时基本上界定了其上的著名桥梁龙津桥(位于朱雀苑广场南约100米的中山路路面下)的位置。金水河是北宋时期流经东京城西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因其水质清澈而甘甜,成为东京城内人们生活用水的主要河流。经过考古工作,已基本探明金水河上咸丰水门的位置,约位于今开封西北郊开封林场1号家属楼和林场饲养室之间的区域。
为了向大运河申遗提供一个有价值的遗产点,进一步丰富大运河文化的考古资料,2012年,我市启动大宋文化博物馆·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考古挖掘。该遗址博物馆建成后,不仅能向世人展示开封地下独特的“城摞城”奇观,而且在全国博物馆体系中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性。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遗址规划建于遗址区域以上,完全依照北宋形制恢复主城门及城墙部分。采用现代的玻璃、钢材等材质,打造富有特色的遗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项目的定位,是打造成集遗址保护、科研、教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封“城摞城”文化体验地,充分展示开封“城摞城”文化、城门文化魅力。
据了解,该遗址在发掘期间已发现有明清时代民居院落、黄河淤积层、元代房屋院墙、金代建筑基槽和宋代城墙遗址等文物遗存。其中,已发掘清理的清代院落与清代道路、院落、水井、田地等,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的清代开封郊区“夹路而居”的村落场景。整个村落保存完整,道路、院落、房屋、水井、农田等生产元素齐全,灶台、砖台、鸡窝、锅碗瓢盆等生活设施和生活用具齐全。遗址内房屋相接、道路相连,布局紧凑,生活区内供水充足、排水通畅、出入便利,日常设施完善,生活气息浓郁。
而在去年下半年,该遗址的发掘工作再次取得重大收获,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五代和宋朝相互叠压的两个时期城门,展现出都城城门从单门道到三门道的演变历程,及瓮城从无到有的发展变化。这些成果为研究东京城的布局、古代都城城门形制演变、开封城市发展史提供了考古资料。
2017年9月8日至10日,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李迎伟、省文物局局长田凯带领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起草组先后到鹤壁、滑县、新乡、开封等地大运河沿线重要遗址遗存进行考察调研,调研组先后对汴河遗址北宋东京城段的新郑门遗址、州桥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听取了东京城东水门遗址以往文物工作成果汇报,对开封市大运河遗产十分重视并对遗产保护和展示的前景充满信心。
守护开封的文化之根
古城开封,韵味悠长。对开封而言,大运河文化带既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带,也是现实文化的创新带,更是国家战略交织带,对于开封文化、生态、经济的互动发展具有突出意义。开封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将其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区六廊九园”中的“六廊(聚集6个现代服务业产业的廊带)”之一予以重视和推进。
4100多年建城史,特别是168年的北宋王朝建都史,八朝古都,历史给开封这座城市留下了厚重灿烂的历史底蕴和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源:19处2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47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44个省级非遗项目、190个市级非遗项目。
一个中等城市能拥有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我国也是屈指可数的。人们称开封为“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一点也不为过。因此,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发展,谋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必须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开封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遗产,它们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大运河文化带对于开封而言意义重大,而开封要做的就是从保护这些瑰宝入手,让它们更加光彩夺目。”王三营告诉记者。
文物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古代文明的具象化体现和宝贵精神财富。文物本身是脆弱和不可再生的。文物一旦遭到破坏,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文物本身,还丢掉了一段历史和文明的见证。为了促进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了各级文保单位的维修方案和文保单位的保护规划,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了开封延庆观玉皇阁整体抬升工程、开封城墙抢救性保护工程,并投入数亿元资金相继对铁塔、繁塔、延庆观、开封城墙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值得称道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市始终对文物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守护开封的文化之根。生活在开封这座古城,很多市民都有一种保护文物的特殊情感,一直保持着自觉保护文物、延续文脉的优良传统:早在北宋时期,老百姓就捐赠钱物修建繁塔,使工程经过10年建设后得以顺利竣工;在解放战争时期,开封人民自觉保护河南大学、开封铁塔等文物建筑免遭战争破坏;1994年和1996年,开封人民分别捐资修复坍塌的龙亭大殿、重新恢复城墙大梁门城楼。
采访中,很多专家、学者表示,文物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仅仅依靠文物保护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建议我市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对社会各界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文物价值观,努力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鼓励更多公民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当中来。
作为我国唯一“在用”的世界文化遗产,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迅速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那么,什么是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古代大运河上的重要枢纽城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给开封带来什么?
大运河文化带呼之欲出
元旦刚过,从北京传来的一则好消息让我市市民张海洋兴奋不已:在2017年12月31日举行的中国文化产业学院奖跨年直播盛典上,朱仙镇启封故园入选“2017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特色项目”。张海洋在为朱仙镇启封故园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不禁纳闷起来:大运河文化带是什么?开封和大运河文化带有什么关系?
曾有人说过,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宋或明清盛世,自天空俯瞰神州大地,一定会被两条雄踞在中华大地、蜿蜒的“人工巨龙”深深震撼,其中一条就是连贯南北、轴舻千里的大运河。2017年 2 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京杭大运河通州段时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同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办调研室《调研要报》第48期《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正是这篇报告将“大运河文化带”摆上议事日程。报告建议,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大运河功能,以大运河为核心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使之成为中华文脉的重要标志。报告透露,大运河文化带的地域范围以大运河为坐标轴,把紧邻河道的村镇街县区作为文化带的核心地带,把运河经过的25个地级市作为文化带的中心地带,把运河穿过的6省2直辖市全境作为文化带的辐射地。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正常通航的运河,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掀开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崭新篇章。大运河沿岸城市沸腾起来,纷纷掀起大运河文化带谋划和建设工作的热潮,河南也不甘落后。大运河河南段是隋唐大运河主要的节点,隋唐时期大运河最辉煌的部分都在河南,有力地支撑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和永济渠。我省积极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机遇,做好河南段规划工作,重点突出河南特色,弘扬中华文明和中原文化,从立足“三好”(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的角度探索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河南模式”。
为此,河南大学课题组形成了近3万字的河南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报告。在2017年11月8日省政府召开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工作推进会上,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苗书梅教授代表课题组进行了汇报,获得一致好评,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报告指出,大运河文化带河南段的战略定位是集中展现“天下中国”文明魅力的国家文化高地、有机连接中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国家地理枢纽、全面支撑人水和谐美丽中国的国家生态廊道;以运河城市群为核心载体,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带和运河生态廊道,突出郑州国家运河中心枢纽地位,形成打造全省“一核三轴”的空间文化布局。
大运河见证开封城的繁华与悲壮
开封,这座八朝古都,究竟与大运河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程遂营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六大古都》,在讲到开封的个性时特意用了“水”之开封来形容。在他看来,开封城的兴衰与“水”有关,而这个“水”就是汴河。
汴河的前身是战国时修建的鸿沟。公元前360年,为加强黄河与淮河两大流域之间政治、经济上的联系,魏惠王开始兴建鸿沟,沟通黄河、淮河,大梁城(今开封)因地处鸿沟水系的中枢、南北水运交通的咽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迅速发展成全国性的经济大都会和中原重镇。
到了隋朝,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统治、沟通南北经济,隋炀帝组织全国人力、物力,首先开凿了通济渠,最终形成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经永济渠抵达琢郡(今北京)、南达杭州的大运河。通济渠在唐、宋时期改叫汴渠或汴河,开封就位于汴河的中上游,“水路冲要,运路咽喉”。为了适应城市的经济发展与防卫需要,唐朝构筑了汴州城,移宣武军节度使于汴州,屯兵十万。汴州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这种特殊地位,长安和洛阳都无法与之相比。加之长安与洛阳迭经战乱,地位已远不如前。因此,唐末朱温等割据势力能据汴州而称雄一方,先后建立了后梁、后晋、后汉三个割据王朝,并以汴州为都城,称东京(今开封)。随后的后周及北宋,也相继建都东京。自此,东京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一方重镇取代了长安与洛阳,一跃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定都东京。东京以“水陆所凑,当四会五达之通”而居于重要地位,成为经济发展而日渐富庶的城市。当时,汴河等主要运河水道环绕京畿,辐射四方,以京畿为核心的运河网正是开封都城地位得以保持的最关键性的外部环境条件。汴河不仅是维护宋朝统治的漕运生命线,同时也是它的政治生命线。东京城也随之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数量都超过了隋、唐时期的长安与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北宋之后,南宋与金对峙,汴河也一分为二。自此,汴河开始断流。到元明清时期,开封又多次遭黄河水淹,洪水退后,开封段的汴河基本上全部消失。运河毁废,交通中断,昔日凭借水运有利条件繁荣起来的开封走向衰落。
“汴河通,开封兴;汴河废,开封衰。”从这首开封一直流传的歌谣中就可以看出汴河对开封的重要性。
为大运河文化带寻找开封支点
2014年6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通过了中国提交的“中国大运河”申遗申请,“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列入该名录的第46个项目。消息传回国内,国人无不感到振奋。但是很多开封市民不禁会问,作为与中国大运河有极其密切关系的开封,为什么没有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不是被遗忘了?对此,市文物局局长刘顺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分为“立即列入项目”和“后续列入项目”,按照国家文物局在扬州召开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精神,我市北宋东京城遗址和汴河遗址北宋东京城段进入“后续列入项目”。
事件回溯到2008年。当我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后,我市作为大运河沿线城市正式参加该项工作。2008年5月,开封市建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申遗工作办公室,并组织人员开展实地调查,确定了除古汴河主干道遗址外,北宋东京城新郑门遗址、开封城墙、延庆观、州桥遗址、山陕甘会馆、大相国寺、铁塔、繁塔等8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开封市申遗点。
2009年,我市完成了《开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11年9月28日经开封市政府审议并原则通过。这为开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标志着开封市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该规划把汴河故道开封段遗址、州桥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包括铁塔、繁塔、延庆观等)、大相国寺、开封城墙、朱仙镇古建筑群等列为开封段运河遗产,并使其全部列入了河南省申遗保护规划。
北宋时期的东京,穿城而过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4条河道在东京城附近构成了庞大的水利网,使京城的水利交通空前发展起来,形成了“天下之枢”的有利地位,极大地满足了东京城的物资供应。
在4条河流中,最为著名的当数汴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三营告诉记者,经过大量的考古工作,已探明外城汴河西水门(西郊土城村附近)至古州桥(三毛时代购物广场前)之间约4000米的地段,河底深12米至14米,河床宽20多米。同时,还初步探明了汴河上的东水门、西水门、汴河西角子门和古州桥等重要遗址。1984年8月,当时的市市政总公司在大南门里中山路中段修筑大型下水管道时,市文物考古队在当时市皮鞋厂(今三毛时代购物广场前)的东侧探明了古州桥遗址,并对桥址作了初步考察:桥面距中山路地面深约4.5米,经实测,桥南北长17米、东西宽30米,保存基本完好。
北宋时期,蔡河横贯整个京城的南部,是仅次于汴河的第二大河流。近年,市文物考古队在旧城区南部的中山路至迎宾路之间的东西一线探明了一段遗迹,河底距地表约11.5米,河床宽近20米,探明长度约800米,同时基本上界定了其上的著名桥梁龙津桥(位于朱雀苑广场南约100米的中山路路面下)的位置。金水河是北宋时期流经东京城西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因其水质清澈而甘甜,成为东京城内人们生活用水的主要河流。经过考古工作,已基本探明金水河上咸丰水门的位置,约位于今开封西北郊开封林场1号家属楼和林场饲养室之间的区域。
为了向大运河申遗提供一个有价值的遗产点,进一步丰富大运河文化的考古资料,2012年,我市启动大宋文化博物馆·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考古挖掘。该遗址博物馆建成后,不仅能向世人展示开封地下独特的“城摞城”奇观,而且在全国博物馆体系中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性。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遗址规划建于遗址区域以上,完全依照北宋形制恢复主城门及城墙部分。采用现代的玻璃、钢材等材质,打造富有特色的遗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项目的定位,是打造成集遗址保护、科研、教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封“城摞城”文化体验地,充分展示开封“城摞城”文化、城门文化魅力。
据了解,该遗址在发掘期间已发现有明清时代民居院落、黄河淤积层、元代房屋院墙、金代建筑基槽和宋代城墙遗址等文物遗存。其中,已发掘清理的清代院落与清代道路、院落、水井、田地等,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的清代开封郊区“夹路而居”的村落场景。整个村落保存完整,道路、院落、房屋、水井、农田等生产元素齐全,灶台、砖台、鸡窝、锅碗瓢盆等生活设施和生活用具齐全。遗址内房屋相接、道路相连,布局紧凑,生活区内供水充足、排水通畅、出入便利,日常设施完善,生活气息浓郁。
而在去年下半年,该遗址的发掘工作再次取得重大收获,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五代和宋朝相互叠压的两个时期城门,展现出都城城门从单门道到三门道的演变历程,及瓮城从无到有的发展变化。这些成果为研究东京城的布局、古代都城城门形制演变、开封城市发展史提供了考古资料。
2017年9月8日至10日,河南省发改委副主任李迎伟、省文物局局长田凯带领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起草组先后到鹤壁、滑县、新乡、开封等地大运河沿线重要遗址遗存进行考察调研,调研组先后对汴河遗址北宋东京城段的新郑门遗址、州桥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听取了东京城东水门遗址以往文物工作成果汇报,对开封市大运河遗产十分重视并对遗产保护和展示的前景充满信心。
守护开封的文化之根
古城开封,韵味悠长。对开封而言,大运河文化带既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带,也是现实文化的创新带,更是国家战略交织带,对于开封文化、生态、经济的互动发展具有突出意义。开封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将其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区六廊九园”中的“六廊(聚集6个现代服务业产业的廊带)”之一予以重视和推进。
4100多年建城史,特别是168年的北宋王朝建都史,八朝古都,历史给开封这座城市留下了厚重灿烂的历史底蕴和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源:19处2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47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44个省级非遗项目、190个市级非遗项目。
一个中等城市能拥有1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我国也是屈指可数的。人们称开封为“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一点也不为过。因此,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发展,谋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必须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开封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遗产,它们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大运河文化带对于开封而言意义重大,而开封要做的就是从保护这些瑰宝入手,让它们更加光彩夺目。”王三营告诉记者。
文物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古代文明的具象化体现和宝贵精神财富。文物本身是脆弱和不可再生的。文物一旦遭到破坏,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文物本身,还丢掉了一段历史和文明的见证。为了促进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了各级文保单位的维修方案和文保单位的保护规划,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了开封延庆观玉皇阁整体抬升工程、开封城墙抢救性保护工程,并投入数亿元资金相继对铁塔、繁塔、延庆观、开封城墙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值得称道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市始终对文物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守护开封的文化之根。生活在开封这座古城,很多市民都有一种保护文物的特殊情感,一直保持着自觉保护文物、延续文脉的优良传统:早在北宋时期,老百姓就捐赠钱物修建繁塔,使工程经过10年建设后得以顺利竣工;在解放战争时期,开封人民自觉保护河南大学、开封铁塔等文物建筑免遭战争破坏;1994年和1996年,开封人民分别捐资修复坍塌的龙亭大殿、重新恢复城墙大梁门城楼。
采访中,很多专家、学者表示,文物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仅仅依靠文物保护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建议我市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对社会各界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文物价值观,努力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鼓励更多公民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当中来。
作者:刘洋 康冀楠 通讯员:孙璐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 “大宋花朝节”获中部旅游创意大赛金燕奖 2018/1/17 9:09:33
- 用“镜头语言”讲好“开封故事” 2018/1/16 9:13:31
- 开封:奏响文明旅游新序曲 2018/1/16 9:02:05
- 首届开封诗歌论坛暨杨伏虎诗歌朗诵会举行 2018/1/16 8:56:30
- 开封:志愿服务 让旅游更美好 2018/1/15 9:16:39